此時的王建國也同樣遙望著秦風大軍的方向。
他算了算時間,感覺應該差不多了。
對於關羽和張飛二人,無論是林疋還是齊貞,都絕不會低估他們,窮儘自己的能力,派出兩萬五千騎軍搞圍點打援,已經是王建國所能掏出最多的兵士數量了。
再多五千人,包圍圈以及那些拒馬樁的陣型,就不安穩了。
畢竟包圍三萬五千敵軍的包圍圈,想想就知道究竟占地多大一片範圍,攤薄到這個大圓的某一處,其實已經變得十分脆弱。
如果不是這三層拒馬樁的存在,隻怕那張飛早就率兵衝出來了,而自己這個包圍圈,根本無力阻擋對方的突圍。
包圍圈一米一米的向前推進,時間已經過去半個時辰的情況下,包圍圈也就向前推進了二百米的距離。
這不是簡單的往前走幾步那麼簡單的事情,那些前排的騎軍早已經下馬,輪流搬著三層沉重的拒馬樁,一點點的向前挪著腳步。
八百米,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即便是以人的速度奔跑,也就兩三分鐘的功夫。
戰馬則是要更快,估計一分鐘都不用。
八百米,足夠王建國在這種晴朗的天氣下將密密麻麻的敵軍看得一清二楚。
張飛終於還是按捺不住,準備集合突圍了。
看樣子張飛十分敏銳,知道再這樣下去,突圍的希望就會越發渺茫,他已經不奢求著和自己的二哥裡應外合了。
既然對方已經準備衝鋒突圍,那麼再縮緊包圍圈的意義也就不大了。
王建國迅速命令全軍,整肅陣型,所有騎軍列立三層拒馬樁之後,列陣迎敵。
突圍這個事情,王建國在軍中學過許多經典戰例,但無一例外的是,所有突圍的目的都是要破其一點,隻要趕在身後敵軍的加速合圍之前把包圍圈破開一個口子,便可以順利逃出生天,對於戰機的把控還有瞬間的戰力爆發要求極高,區域性的以多打少並不被對方拖入混戰的泥潭是重中之重。
如果以上帝視角向下俯視,便可以看到在一片廣袤的平原之上,雙方的兵力部署情形。
最中央的位置,三萬五千人整齊的排成了五個騎軍方陣,據中央騎軍方陣八百米遠的地方,一個巨大的略顯稀疏的包圍圈整整齊齊的圍繞著他們。
三層拒馬樁一個挨著一個,拒馬樁的後麵是三層整整齊齊的騎軍嚴陣以待。
五個騎軍方陣當中的一個率先動了起來,轟隆的馬蹄聲響徹整個戰場之上。
西南方向!
這隻騎軍的速度極快,瞬間便衝鋒到拒馬樁之前,毫不猶豫的撞了上去!
在付出了近兩千人的犧牲之後,這支騎軍方陣終於與敵人展開了近身肉搏!
傳統的前裝填式步槍,在這種進攻的態勢下,顯然沒有機關槍或者自動步槍來的得心應手,隻來得及進行兩次齊射,便不得不抽刀和敵人進行最原始的肉搏戰。
拒馬樁的作用不僅僅是對對方造成巨大的殺傷,更大的戰術目標則是要阻滯對方突圍的腳步,讓其他方向的騎軍向此處合圍。
正西和正南兩個方向的騎軍開始快速向西南方向支援移動。
張飛麾下的第二、三個騎軍方陣此時也動了。
他們分彆向著正西、正南兩個方向殺了上去!
好狂傲的張飛,居然選擇同時向著三個方向突圍!
就在這兩個騎軍方陣與包圍的敵人展開戰鬥莫約一刻鐘之後。
西北和東南兩個方向的騎軍也向著就近的騎軍方陣支援過來。
與此同時,地處於正東、正北的包圍守軍因為距離正麵戰場有些距離,繞路太遠,因此選擇了騎馬走進拒馬樁,朝著正中央的方向馳援過來。
就在此時,第四個騎軍方陣動了。
七千騎軍以霸蠻無比的姿態和無與倫比的速度,向著東北方向這狹長的唯一通路衝了上去。
一旦拉扯開包圍的陣型,敵人的軍中則自然出現缺口,而張飛此時正是要利用敵人移動的時機,打時間差!
這七千人顯然起了巨大的作用。
原本已經進入拒馬樁陣內的正東、正北兩個方向的騎軍趕忙向著東北方向移動,力求把這七千人包在當中,一口吃掉。
可這樣,正東和正北兩個方向便會出現防守的空缺。
於是東南和西北兩個方向的援兵還沒有和敵軍接觸,便接收到命令回防正東和正北兩個方向。
此時,戰場中央最後一支騎軍動了。
方向,西南!
原來從一開始,張飛突破的目標就是這裡,什麼三方突圍,什麼東北方向,不過是他為了拉扯防守陣型所做的佯攻。
即便這佯攻是如此義無反顧且不計代價。
處於正西和正南方向突圍的兩部騎軍就像是膨脹螺栓的兩側支撐,原本向西南方向突圍的第一隻騎軍就像是電鑽的鑽頭,而最後這僅剩的一部騎軍,則像是一顆鋒銳的釘子,狠狠地楔在了這道缺口上!
與此同時,西方和南方的兩部騎軍也向著西南方向圍攏過來,西南方向的壓力驟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