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站在暖閣門口閉目養神,身側
響起一道腳步聲。
“乾爹,我回來了。”
內侍總管睜開眼睛,見乾兒子崔弘益站在自己身側,滿身風塵仆仆,顯然也是剛從燕西回到京師。
內侍總管問:“此行還順利嗎。”
崔弘益笑道:“除趕路遭了些罪外,都很順利。”
“怎麼也不先回去換身衣服?”
崔弘益從懷裡掏出一本包裝得十分精細的書冊,小聲解釋道:“這是我從燕西帶回來的話本《清燕西》。”
“過年期間,這話本和話本改編的戲曲,在燕西深受歡迎。裡麵的主人公,正是何泰何大人、端王殿下和襄安郡君。”
“我想著陛下會感興趣,就趕緊先給乾爹送過來了。”
內侍總管讚許地看了崔弘益一眼。他收了不少乾兒子,在這些乾兒子裡,要說最機靈最有眼力見的,還得是崔弘益。
“行,我這就給陛下送進去,你也趕緊回去換身衣服,免得陛下等會兒要傳召你。”
等崔弘益轉身匆匆離去,內侍總管捧著書冊,再次回到內殿。
景元帝手裡的閒書已經換了一本,見內侍總管進來,隨口道:“方才是誰過來了?”
“是崔弘益,他剛回到宮裡,就急著給陛下獻寶來了。”
景元帝順勢看向內侍總管手裡的話本:“這就是他給朕獻的寶?”
“據說是燕西近段時間最有名的戲文。戲文裡的主人公,陛下還都認識呢。”內侍總管特意賣了個關子,沒直接說是哪幾個人。
景元帝眉梢一挑。
他都認識?
景元帝將手中的閒書丟到一邊:“那朕可要好好瞧瞧。”
大燕的話本行業很繁榮,景元帝閒著無事時,也會讀一讀民間近來頗為流行的話本。
以他的眼力和藝術鑒賞能力,在看完第一話後,也不由露出會心一笑。
誰能想到,話本裡的熟人居然是何泰。
景元帝興致盎然,翻開第二話。
看到在第二話裡出場的那位“霍襄安”時,他微微一愣,下意識坐直了些,放慢閱讀速度。
這一看,就看到了用午膳的時辰。
有宮人進來請示內侍總管,問是否要給陛下傳膳,內侍總管瞧了瞧正看得入迷的景
元帝,也有些為難。
正在糾結之時,內侍總管就見景元帝放下了手裡的話本。
“趕緊讓人傳膳。”內侍總管長舒一口氣,走回景元帝身邊伺候,“陛下看了許久。”
“是嗎。”景元帝沒注意時間,“幾時了。”
“禦膳房問了三遍是否要傳膳。”
“那確實有些久了。”景元帝隨口應了一聲,餘光掃見話本,搖頭笑了笑,“崔弘益在哪兒,讓他來見朕。”
崔弘益回去沐浴更衣後,又趕緊來殿外候著,所以景元帝一召見,他立刻就進來了。
等他行過禮,景元帝問:“這出戲,在燕西有多流行?”
崔弘益將他知道的情況都說了。
景元帝指尖輕輕敲著《清燕西》三字:“你有看過這出戲嗎?”
崔弘益露出一個不好意思的神情:“奴才起初隻是讓人買了話本,擔心陛下問起話本內容,就在路上抽空看了看,結果看入迷了,就沒忍住,耽擱了些時間去看了戲曲。”
崔弘益敢如此回答,顯然也是知道景元帝不會在意這些小事。
景元帝哈哈一笑:“無妨,彆說是你,朕讀完這話本,都可惜未能親見戲曲。”
“朕問你,你看完話本和戲曲,對哪個人印象最深。”
崔弘益不假思索:“戲文裡的霍襄安。”
“這是為何?”
崔弘益思索片刻,謹慎答道:“奴才以前也看過一些戲曲,像何堯、霍校尉、督軍這樣的形象,奴才見過不止一次,隻有霍襄安這個形象是第一次見。”
“不瞞陛下,奴才會厭惡何堯,會同情霍校尉,會歡喜於督軍秉公執法,但對於霍襄安,奴才是既仰慕其風姿,又欽佩其才能。”
景元帝微抬手中話本,給崔弘益賜了座和茶水,示意他說得更詳細些。
崔弘益撓撓頭,有些不好意思道:“隻要陛下不怪罪,那奴才就多說幾句心裡話。”
“奴才沒進宮那幾年,老家遭了災,縣令夥同縣中大戶,吞掉了朝廷派發的賑災糧。”
“那時候,奴才的爹娘還有鄰居的叔叔嬸嬸們,最盼望的,就是朝廷能趕緊來一個青天大老爺,懲辦那位縣令,還我們老家一片郎朗乾坤。”
景元帝微微擰起眉,
卻不急著開口。
內侍總管冷汗都下來了,在旁邊給這不省心的玩意悄悄使眼色。
這小子可彆是趁著陛下心情好的時候偷偷告狀啊。
崔弘益不是那等沒分寸的人,他話鋒一轉,繼續道:“後來,朝廷下來了一位禦史,那位禦史秉公執法,把縣令和縣中大戶都下了獄,還把他們吞掉的賑災糧重新發了下來。”
“奴才心裡非常感激那位禦史大人,如果不是他來了,奴才也許就要餓死在那場天災裡。”
“但在那位禦史大人來之前,奴才的妹妹,還有奴才鄰居家的老人,都已經先一步餓死了。”
聽到這裡,內侍總管終於暗暗鬆了口氣,也明白崔弘益扯那麼遠是想表達什麼了。
他想說的是,在大家都在被動期盼英雄出現的時候,霍襄安一介弱女子,選擇了主動抗爭。
她的困境,她的選擇,她的存在,最能讓老百姓揪心共情。
所以當她成功的時候,所有觀眾都在真心為她歡呼。
崔弘益道:“奴才離開燕西之時,燕西已是無人不知襄安郡君的美名。”
一直在安靜聆聽的景元帝微微頷首。
“襄安郡君,確實無愧朕賜下的襄安之名。”
最有意思的一點是——
這出戲曲能在燕西傳播得如此廣、如此快,肯定少不了十三在背後幫忙。
十三幫了忙,收獲了一個“青天大老爺”的好名聲。
看似並不吃虧,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