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0 章 立後。(1 / 2)

端王是萬萬沒想到,由自己親筆所寫的折子,由自己大力推廣的《清燕西》,竟然會被景元帝拿來當封後的理由。

——皇後乃天下女子典範。因功冊封郡君,被賜封號“襄安”,孝行在燕西人人皆知,這樣的女子還不夠成為天下女子典範嗎?

當初朝廷同意冊封霍翎為“襄安郡君”,就是認可了霍翎的這份功績。

現在再想去否認這份功績,已經晚了。

更絕的是,永安縣令邱鴻振寫的賑災折子,竟然也被景元帝翻了出來。

折子上,明確肯定了霍家,尤其是霍家長女協助縣衙賑災的貢獻。

那些口口聲聲反對立後的臣子,頓時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景元帝也沒指望一場大朝會就能討論出個結果。

瞧著前排那些重臣都不打算出列發表看法,而時間已經差不多了,景元帝宣布退朝。

回到禦書房,景元帝默默回想著今天的場麵。

今天站出來反對的臣子裡,官職最高的就是兵部右侍郎。

柳國公身為兵部尚書,兵部右侍郎是他多年心腹,會站出來旗幟鮮明地反對,不足為奇。

至於剩下的臣子……

或為邀名,或為了向端王和柳國公示好,或是端王和柳國公派來投石問路的。

朝堂上,多的是這種投機取巧之輩。景元帝也不在意,他真正在等的,還是後續的折子。

接下來兩天,反對立後的折子如雪花般飄進禦書房。

景元帝先命李滿挑出端王、柳國公府、武威侯府和承恩公府的折子。

毫無疑問,端王和柳國公府都是反對立後的。

但有趣的是,他們反對的理由十分平平無奇,都是那日大朝會上被朝臣說爛了的。

武威侯府的態度頗有些曖昧,說支持立後,倒也看不出來,但要說反對,也不儘然。

“這道折子……”

景元帝用指尖敲了敲折子:“該拿去給阿翎看看。”

這麼模棱兩可,武威侯府怕是存著兩頭下注的想法。

這四家裡,反對得最激烈的,竟然是承恩公府。

景元帝心下搖頭,繼續翻看其它折子。

很快,他笑了一下:“陸杭這個滑頭。”

陸杭,禮部尚書,出身陳平陸氏,是陳平陸氏現任家主。

陳平陸氏和清河崔氏齊名,都是大燕朝的頂尖世家。

而陸杭,正是後宮德妃的大伯。

陸杭上的這道折子,既不是支持立後,也不是反對立後,而是拒絕了立德妃為後的提議。

德妃要出身有出身,要資曆有資曆,要子嗣有子嗣,景元帝若想立德妃為後,早就立了,根本不會拖到這個時候。

帝心如此,陸杭這種兩朝老臣,是絕對不可能眼睜睜看著其他人把他侄女推進火坑裡當靶子。

柳國公多深的城府啊,在知道陸杭上的那道折子後,都有一種要吐血的衝動。

後宮諸妃裡,德妃是最好的人選。

而且自何皇後過世後,一直是由德妃代掌宮務,將後宮打理得井井有條。

他和端王都準備好了要給德妃造勢了,結果——

結果陸杭先表了態,出手堵死了自家侄女立後的可能!

柳國公世子詢問道:“爹,我們該怎麼辦?還要不要推舉德妃?”

“不用了。”

柳國公無奈,多年同僚,這點兒了解還是有的。

“現在隻是陸杭代德妃推辭了皇後之位,我們要是再堅持推舉德妃,接下來德妃就要親自下場推辭了。”

德妃是潛邸時的舊人,年紀沒比景元帝小,未來能生出皇子的可能微乎其微。

反正景元帝也不可能虧待了大公主,能順其自然成為皇後,德妃當然樂意,但如今明擺著是景元帝在和群臣角力,德妃才不願意淌這渾水。到時既得罪了景元帝,又得罪了即將進宮的襄安郡君。

“那我們推舉賢妃?”

柳國公世子試探道。

但不等柳國公說什麼,柳國公世子自己就先搖了頭。

在後宮裡,德妃處處都壓了賢妃一頭。

連德妃都推拒了皇後之位,想越過德妃把賢妃推上去,就更難了。

這樣一來,指望用後宮諸妃來攔霍氏女,已經是走不通了。

柳國公靜坐片刻,突然出聲道:“讓人備份禮物,我要去趟文府。”

***

內務府總管也是個人精。

一聽說景元帝要立後,都不用李滿去提醒

,他先上了道表章。

無論天子要立何人為後,但天子有了立後的想法,那是不是該重修鳳儀宮了?

這可是他們內務府的差事。

景元帝看完表章後立刻準了,還親自召見了內務府總管。

剛叮囑了幾句話,李滿就悄悄走了進來,附耳對景元帝道:“文尚書求見。”

景元帝歎了口氣,說:“讓文卿進來吧。”

文尚書,指的是吏部尚書文盛安。

當年景元帝還不是太子的時候,年紀輕輕的文盛安就曾幾次上書,請立景元帝為太子,為此得罪了麗妃和三皇子,被一貶再貶。

君臣二十年,景元帝能將文盛安放在吏部尚書的位置上,可見文盛安的能力,以及景元帝對文盛安的信任。

不多時,一位形相清臒、鬢發花白的老者緩緩步入殿內,向景元帝行了一禮。

景元帝賜坐。

文盛安坦言:“進宮之前,柳國公來找過臣。”

景元帝毫不意外。

他當了二十年天子,一點點收拾先帝留下的爛攤子,不斷鼓勵發展民生,讓天下百姓能安心休養。

他在位的二十年,是大燕人口和賦稅不斷增長的二十年。

但隨著權力不斷集中,他身上的另一個問題也在一點點突顯。

登基多年,膝下依舊空虛。

在朝臣蠢蠢欲動之時,他盼來盼去,終於盼來了一位皇子。

這位皇子的到來,總算能安了朝臣的心。

可好景不長,這個孩子沒滿兩歲就夭折了。

暫時被壓下去的那些小心思,以更快更猛的方式反彈了。群臣氣勢洶洶,長跪殿外,要他為天下萬民計,為社稷安定計。

最終說服景元帝的人,正是文盛安。

文盛安表示,景元帝可以先不過繼,但總要先挑一個宗室子好好培養著,這樣既能以防萬一,又能定朝臣的心。

雙方都各退了一步。

從端王府選孩子,是多方權衡的結果。

從年齡上來說,彼時才一歲的季淵康,是要比已經五六歲的季淵晚要合適的。

但一歲的孩子,說句不好聽的,誰也不能保證這個孩子養得住。

相比之下,還是已經過了三歲的季淵

晚要更讓人安心一些。而且五六歲這個年紀才剛記事,也並非完全不能讓人接受。

……

如今立後的情況,與當初過繼的情況是類似的。

朝中反對立後的勢力,大多分為這樣兩派:

一派是支持端王和柳國公府的人。

一派是那些希望國朝安定,維持現狀的臣子。

文盛安所代表的,正是後者。

所以文盛安開門見山,沒有為柳國公做絲毫隱瞞,卻也不支持景元帝立霍翎為後。

“襄安郡君入宮為後,端王一係必然坐立難安。”

“陛下這些年休養生息,眼看著就要大功告成,為何要在這個節骨眼上生出波折呢?”

景元帝平靜道:“這些年,朕與文卿,一直在削弱勳貴的勢力。柳國公府的人再也不能進入軍隊任職,正是朕與文卿努力的結果。”

“但燕西的行唐關主將周嘉慕,是端王心腹。”

文盛安眉心一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