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立國開朝,唯才是舉【求訂閱】(2 / 2)

曆史上的楊彪,楊修爺倆,就在曹老板麾下打工。

眼下的楊彪,倒是知道進退,同時又保持著忠正廉直的人設。

曹操登上殿內高起於地麵的王座。

群臣執禮覲見,高呼魏王。

曹操從上方往下看。

黃忠,張遼,趙雲,太史慈,麹義,高順,都在武將這一列。

還有眾多族親出身的將領。

文官亦是多有良才。

但立國以後,掌九州之地,除了身邊這些人,人才缺口仍舊很大。

這次開國後的朝議,首要解決人才問題,曹操將再發招賢令。

曆史上的他,一生三次發招賢令,唯才是舉。

他用人的風格鮮明,就是隻要是人才,都有進階之梯,甚至可以不管以前行為上的善惡。

這麼做的一個內在原因,是為了打破士族壟斷。

也是因為亂世需用重典,不打破常規,時不我待。

“我打算廣納天下文武,以商諸事。眾卿以為如何?”

漢時,稱王後可稱孤道寡,但曹操仍舊謙和自稱,詢問眾文武。

遂有親隨念誦他新寫的招賢令:

“……今天下,若有才而失德者,放於民間,惜為良才而不遇;

或驍勇不畏,臨敵力戰者;

或文吏高才而失德,缺仁孝之名,卻有治國用兵之術,皆不妨礙其入仕。著令各地,舉才善用,務求沒有遺漏。”

這段話,曹操數次強調,有才,有勇者,即便缺了德行,犯過罪,也可以給其任用機會。

意思就是讓各地舉才,不重私德仁孝,首要能做事,有實才。

曹操選才不重德行,在當時,乃至後世,飽受詬病。

這其中有個內因,除了亂世用人的特殊性。

就是曹操發現士族用來舉孝廉這一套,特麼的老作弊。

雞鳴狗盜之事,士族做的最多。

然後包裝一下,傳播仁孝之名,就能舉孝廉,送入朝中為官。

所以為人善惡、仁孝這些,尤其是士族說的,水分很大。

曹操用人,要突破士族封鎖,又逢亂世,必須要有超常規的製度,來選拔天下賢才。

他任兗州牧的時候,為了快速發展,發過一次求賢令。

當時鮑信就給他舉薦了出身普通的於禁,樂進等人。

曹操稱王,再發求賢令。

除了求才,亦是在抑製士族,對人才的壟斷。

眾臣聽完,董昭立即出列:

“魏王您這篇求賢令,筆力宏偉,氣魄尤為驚人。真正的任人唯才,天下有才之士看到,必知您求賢若渴,心意至誠,爭相來投。”

朝會,是需要有一個風向的。

董昭是曹操嫡係,鐵粉。

他特彆崇拜曹老板,沒事就舔一波。

曹操發求賢令,他立即出來站台。

表麵是拍馬屁,其實傳達的是曹操求才之意已定,其餘人彆瞎逼逼。

嫡係的都知道,因為是他們一起商議過的,齊聲附和。

但這麼做會觸動士族利益,曹操帳下,士族出身者,比比皆是。

當然,士族也不都是壞人。

相反,大多才智之士,皆出身士族,因為百姓沒有讀書的機會。

楊彪就是士族中為首的那一個。

他沉吟了一下,出列道:

“魏王,先漢沿用了四百年的舉賢之法,首重德行。您發招賢令,公然招攬不仁不孝,無德之人,這恐怕不妥,會鼓勵一些人投機不修德行。

若社會風氣如此,不知天下會亂成什麼樣子。”

稱王以後,需要海納百川。

曹操也要容許一些人存在,提出不同意見。

但楊彪所說,他並不認同:

“明麵上弘揚德行,滿口仁義,地方舉孝廉,說他孝,他就真的孝了?暗地裡壞事做儘,難道少了。

德行是什麼?

前數年,天下大亂,各路造反的諸侯,多是舉孝廉出身,每個都有德行考評,名滿天下,當時的德行在哪?”

“我要的是治國興邦,能讓亂世複治的人才。”

<

br>????楊彪猶豫了一下,又退了回去。

荀彧旋即出列,談及水利建設,開始議下一件事。

稍後,朝會散了,曹操回到書房。

親信都跟進來,話題轉到昨日稱王後,一日夜間消息傳出,正在讓天下為之沸騰。

書房裡一片笑聲。

這邊楊彪離開大殿,來到前殿一處屬於他的偏殿理事。

他坐在窗口,發了會呆,突然將手中的筆,重重的扔在桌案上。

憤怒還是有的。

不論是出身,還是官身,他此前都遠在曹操之上。

這才幾年,就反過來成了曹操的下屬。

對比起來,心裡的失衡感,非常強烈。

俄頃,卻是有幾個士族出身,在曹營不太得誌的官吏,過來走動。

曹操麾下自也會分成一個個小團體。

因為各自利益,加入不同的圈子。

其中最大的一個派係,就是朝中舊臣沿用過來的官員。

這些官員代表著士族的態度,轉而支持曹操,也就順勢成為曹魏的官員,其中以楊彪為首。

某種意義上,這些人也是不可或缺的曹營組成部分。

少了他們,就沒那麼多人可用。

這是士族獨有的生存空間。

讓人意外的是最近加入楊彪為首的士族圈子的,還有許攸和陳宮。

下午,曹操在埋首處理公務,卻是有親軍送來一封信簡。

曹操看到信簡,眼神立即眯了起來。

一旁的賈詡看見信簡,同樣掠過一抹驚異:終於又來了。

Ps:求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