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比鄰漳水,曹操來到冀州後,便下令對周邊的水利工程,進行返修加固。
眼下已能看出些樣子。
隊伍出了府邸,途經南城時,見到一座山巒般高聳的地基上,正在施工。
亭台樓閣的框架,已搭建出來,氣勢恢宏。
那是銅雀台為主的宮殿建築。
曹操帶了幾個近臣隨行。
值得一提的是隊伍裡的鄭玄,身畔跟著一個不疾不徐的中年人,正是水鏡先生。
他和曹操還沒正式接觸過,兩人似乎都不急著見對方。
水鏡這次出行,是被鄭玄拉來的。
“你拉著我來看水利,想讓我知道魏王治理有功?”水鏡說。
“正是。”
鄭玄直認不諱:“你自己避世隱居,但不放心天下事,徒弟教了一個又一個,借他們落子四方,撥動形勢。你想學鬼穀,我豈有不知。”
“一派胡言。”
水鏡不以為然,抬頭看了眼隊伍前方,重騎簇擁下那個火紅戰馬上的身影。
想經營鄴城,必先治好漳河。
漳河緊貼鄴城,帶來的好處是方便農業灌溉和民眾生活。
但同時也帶來了水患。
一旦鄴城被攻,漳河水很可能會成為攻城的武器,在軍事上相當不利。
此時北方戰事告一段落,恢複和發展,成了當務之急。
而戰爭造成的大量流民,各路兵馬被打散的士卒,有相當多的人,被重新編戶,成為百姓,散落到民間。
這些流民和散卒,如果不妥善安置,很可能誘發新的問題。
耕作之餘,將他們召集起來,修鑿水渠,就成了一舉多得的選擇。
曹操出城後,和荀攸,賈詡,邊走邊交談。
“離開荊州有些日子了,劉玄德,江東兩邊有什麼新消息?”
“劉玄德已領長沙郡,與劉琦形成聯合之勢。”
“江東亂兆初成,孫策病危。我們最新探到的消息,是周瑜動用了大量的東吳密探,在找一個叫於吉的道士。”
曹操騎在馬上,往左側看去。
官道不遠就是漳水,河麵寬廣,波瀾滔滔。
前方便有一處水壩。
對漳河的治理,由來已久。
戰國時鄴縣縣令西門豹,主持興建了著名的引漳十二渠,對灌溉和水患治理,發揮了很大作用。
但由於年代久遠,戰亂,加之漳河頻繁改道。
這些工程被毀壞殆儘。
曹操下令組織青壯,對這些工程進行重建,還下令在漳河上,建了一個大壩,叫天井堰。
有了這道大壩,漳河水被攔出一座水庫,叫堰陵澤。
這樣一來,水流下泄,便相對可控,沽水時多放水,水患時,則利用大壩對洪水進行調節。
其原理與後世的三峽大壩,是一樣的。
天井堰以下二十裡範圍內,又修了十二個“墱”,每個“墱”相隔三百步。
意思就是由天井堰下來的水,被十二個“墱”分出十二條水流。每個“墱”口都修有水閘,控製水流出入。
“墱”就是人工灌溉渠。
圍出來的堰陵澤水庫,保證了漳河水流的穩定。
即使在枯水期,也可以發揮灌溉作用,使鄴城周圍乃至魏郡的廣大地區,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而農業的發展,在漢末,對國力是最直觀的推動。
所以修水利,不僅利於軍事,且是強國固本之策。
後世史學家對曹操褒獎頗高,其治水利民,利於後世之功是很重要的一環。
鄴城附近,充足的灌溉,讓旱田畝產達到十多斛,水田更是可以收穀數十斛。
同一時期的其他區域,土地畝產高的也就十斛左右。
貧瘠地區,甚至隻有三四斛。
可見漳河上的水利工程,對農業發展,有多大的促進作用。
此時,曹操下來視察,有主管水利的官吏,逐一介紹各條水渠的進度,作用。
水鏡跟著旁聽,不時露出思慮神色。
鄭玄手指漳水上下遊,意氣風發:“我神州之地,先民逐水而居,古來治水之功最盛。
魏王所行,造福後代,利在千秋,非一時一地之爭。”
“這些需博覽群書,有站在時代之上的認知,才能做好。如何?”
水鏡笑了笑,沒吭聲。
曹操下令修築水利,包括鄴城內部,也增修了一條暗渠,叫長明溝。由漳河引來的水,從城西引入,繞了個圈,之後從東門出城。
又在其上遊,修了個稍小些的水壩,進一步控製水流。<b
r>
如此,鄴縣便擁有了一套相當複雜和先進的城市供水係統。
曹操安排兵馬,在大壩和小壩,分彆駐兵,相互協防,形成軍事布置。
眾人一路查看各項設施,初開春的時節,一些水利施工現場,已是人來人往。
車馬運送土石的吆喝聲,此起彼伏。
荀攸等人看得興起,議論頗多。
不難想象,這些工程一旦竣工,會給鄴城,魏郡,乃至整個北部平原地區,帶來多大變化。
冀州,將為此得到巨大的收益。
這種收益,會讓冀州本土出身的文武,愈發歸心,形成真正的歸屬感,變得更忠誠。
一行人視察結束,回到鄴城,已是七八天後。
三月中,一封來自北部草原的密信,送到了曹操麵前。
Ps:求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