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四章 有功無過(1 / 2)

司禮監 傲骨鐵心 4135 字 10個月前

要安內,就會死人。

魏公公深知那些海上大寇(商)的厲害。

縱觀曆史,明朝海上武裝走私集團鼎盛時,甚至可決明朝國運。

如嘉靖年間,海上最大的武裝走私集團頭目王直,是海上眾多走私集團的公認首領,“三十六島之夷,皆聽指揮”,擁眾數十萬,先稱“靖海王”,後稱“徽王”,甚至“南麵稱孤”。

而和“倭亂”相比,三十多年後以鄭芝龍為首的海上巨寇則是真正決國運了,隆武朝的覆滅便是鄭芝龍的“功績”。

但讓人感慨的是,還是以鄭家為首的海上勢力,在大明朝滅亡之後仍在海上孤島繼續傳承著漢家的衣冠。

在那座島上,明朝的旗幟仍就高高飄揚,史稱“明鄭”。

南宋滅亡最後,是南宋水軍在崖山的最後一戰。

南明滅亡的最後,是鄭家水軍在澎湖的最後一戰。

魏公公這人有故土情結,肯定不想遠離家鄉跑到座島上建個“明魏”,所以他要將這海上的巨利彙集一處,以支撐即將傾倒的江山社稷。

因此,“內戰”不可避免。

不過這個第一階級也要分三步走,不是火急火了就帶兵去掃蕩南方三省沿海的,然後當眾宣示他魏公公從此就是東南沿海扛把子。

第一步,便是封江清海。

表麵上封江清海並重,實則重點隻在封江。

海貿以南方三省豪紳為主,但海貿的主要貨物來源卻大半集中在了江南。換言之,江南商人決定了海貿的規模。他們雖然沒有直接從事海上貿易,但卻是海貿的奠基。

長江水運,就是江南商人和閩浙海商的生命線。

掐斷了長江水運,至少可以讓五成的貨物出不得海。

沒有貨物,閩浙的海商們又如何和番人貿易呢。

如果不走長江水運,走陸路,則憑空就要增加一倍甚至數倍的運輸成本,這對於逐利的商人而言,肯定是極不劃算的。

貨物出不去,最後,這些商人隻能求助於能夠幫他們把貨弄出去的海事特區。

趙寶樂說封江清海是很凶險的事,事實上這就是件無比凶險的事。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這一招,得罪的可不單單是應天巡撫和江南的府縣官員,可以說是得罪了江南所有的士紳大戶。

可以預見,接下來這幾個月,他魏公公就是坐在冒煙的火山上。

為了讓封江清海在短期內就出成果,魏公公不但使吳淞水營封鎖長江,更廣派公貼至沿江地方各府縣,公貼中稱“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攜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者,視為潛通海賊,同謀結聚。一經抓獲,正犯比照大明律處斬,梟首示眾,全家則發邊衛充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