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救百姓!”
許大有可不認什麼鳥少卿,魏公公說啥就是啥。他喊了一聲,一個猛子紮進了河中。
“撲通”聲中,二十多個原吳淞水營的官兵紛紛跳河救人。
當下已是十月,河水雖卻未結冰,但也透骨剌涼。
田剛也想下水救人,不過李維知他水性不是太好,故而拽住他,免得人沒救著,反叫溺水之人給拖下去墊背。
魏公公也知這個道理,加上他水性也不好,因此並沒有下水救人,而是指揮部下在岸邊尋找長繩和竹竿之類,儘可能的幫助水中救人,做好接應準備。
這也是明智的舉動,在人數較多的救援行動中,指揮者的重要性比直接參與救援更重要。
肇事方那條船上的人也在救人,隱約有婦孺驚呼和哭喊聲,想是叫嚇到了。
王體乾站在一邊,未曾胡亂乾涉,隻頗有興趣的看著那位叫嚷先救洋人的太仆寺李少卿。
因為夜色緣故,李之藻沒有認出魏公公來,隻以為對方是揚州哪個富貴人家的公子哥,不然如何有這麼多隨從的。
自己堂堂少卿的話被人當場駁斥,李之藻臉上自是掛不住,但他倒沒有發作,因為他怕耽誤救人。
這會,還有什麼事比救人更重要!
救百姓也好,救洋人也好,都是救嘛。
倘自己不合時宜的堅持先救洋人,傳出去也對聲名不利,若是叫科道知道了,恐怕都會有人彈劾於他。
李之藻無心再擺官威,也是驚魂未定,癱坐在岸邊的泥地上,焦急的看著河中。
他很擔心同行的郭居靜和金尼閣二位教士就此遇難,那樣的話,於天主教而言是巨大的損失,於他李之藻而言,也是最大的遺憾。
郭居靜和金尼閣都是利瑪竇神父的助手,一個是意大利人,一個則是比利時人。
五月利神父病逝後,郭、金二人和京中其他幾位西方教士便想回到江南傳教。
郭居靜希望能在上海縣辦教堂,而金尼閣則因為和蘇杭織造太監孫隆關係不錯,所以想到杭州開展傳教事宜。
之所以耽擱到現在才南下,主要是因為按照天主教的慣例,西方傳教士在中國死後應當移葬澳門。
但利神父生前希望自己能夠葬在北京,因而郭居靜和金尼閣他們通過結交的明朝官紳,希望能夠說服皇帝陛下開恩,允利神父葬在北京。
這件事,李之藻也一直在幫忙,也是他找的首輔葉向高,最終在葉向高的斡旋下,萬曆皇帝破例準許利瑪竇葬於北京西郊的藤公柵欄,使其成為首位葬於北京的西方傳教士。
辦完利瑪竇的葬事後,李之藻收到了杭州老家的來信,他的父親病逝了。
按禮製,父母死,為官者要回家奔喪,並且守製二十七個月,是謂丁憂。除非極特彆情況,朝廷離不了這人,由皇帝特旨“奪情”,否則再大的官員也要立即解職回家。
這就使得不少官員一生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死爹娘,尤其是朝廷重臣們。
重臣成為重臣,一路走來可是極不容易的。
好不容易上來了,突然又下去,換誰都沒法接受的。
本朝倒是有過“奪情”先例,那就是前首輔張居正。
可這世上又有幾個張居正,又有哪個現在還敢當張居正?
以郭居靜的身份,皇帝根本不可能奪他的情,所以收到信後,便約了一直就想南下的郭、金等教士一起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