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大官的阮大铖真是夠義氣,上任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替二叔及以二叔為核心的閹黨平反。
通過編著《蝗蝻錄》、《留都防亂公揭》,阮大铖對東林、複社諸人大行打擊。結果沒想到,東林黨不跟他文鬥,直接和左良玉勾結,要通過武裝政變發動“清君側”。
好在左良玉走到半道病死了,不過阮大铖的官也當到頭了。同年,揚州城破,南都文武在守備勳戚的帶領下向滿州投降。
阮大铖沒有降清,而是和馬士英一同逃離南都,繼續抗清。後清軍進渡錢塘江,得知馬士英因為抗清在太湖地區被滿州人抓獲,剝皮實草製成“人杆”示眾後,阮大铖痛不欲生,遂在清軍進攻時投崖殉國,後屍體被清軍找到,當眾戮屍。時天氣炎熱,大铖屍體潰爛,生滿蛆蟲,卻無人敢收斂,不知埋在何處。
縱觀其一生,雖和馬士英一樣被世人視為小人,明明是殉國而死,偏成了漢奸,這無疑是個悲劇。
較馬士英之死更荒唐的是,明明是殉國而死的阮大铖竟然還被東林黨人編起了故事,說什麼老當益壯,主動請求隨清軍南下,又說福建全省一聽他的名字就能投降,更和清軍比拚體力,爬山時主動在前麵,結果爬著爬著突然僵死什麼。
活靈活現,如在現場親眼目睹,連當時的表情動作和語氣都描繪的極其生動,把一個小人漢奸的形象寫的栩栩如生,可怎麼也經不起推敲。
這,恐怕就是身為“閹黨”成員的原罪吧。
在降清的東林黨人和複社中人看來,隻要是閹黨的,不但不得好死,死了還要背負罵名,不但背負罵名,更要承擔醜角形象。
似乎不如此,便不能顯出他們降清的正確和正義性。
閹黨成員由此被寫成不堪入目角色的還有很多,如弘光朝覆滅時,大臣殉難的有高卓、張捷、楊維桓等人。
其中張捷、楊維桓是東林黨人口中所謂逆黨分子,也就是從前的“閹黨”成員,然而二人均在南京城破時自殺殉國。
做到了生為大明人,死為大明鬼。
尤其楊維桓,是全家老小一起死節,但是他和馬士英一樣,在闔家死難殉國後竟然被人汙蔑為殺妾潛逃而遭亂兵毆打致死。
為何會如此呢。
魏公公認為,這就是筆杆子叫人家控製的後果。
自古以來,誰寫史,誰就是老大啊。
黑的給你寫成白的,白的給你寫成黑的,時間久了,什麼都是真的。
正如滿州人搞剃發易服一般,顛倒史書同樣也能把漢民族的脊梁骨打斷。
史斷,無有傳承。
史黑,無有正義啊。
世上還有什麼事,把英雄當成漢奸謾罵,更侮辱一個民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