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麼時候起,殺良冒功成了明軍的傳統美德。
很可能,這個傳統就始於萬曆年間。
至少,是末期。
也許,一開始也正如王大力等人所言,不過是些外夷,殺了斬級用來獲軍功,既不傷百姓,又不損良心,還有得實惠撈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但千裡長堤,潰於蟻穴。
事情隻要開了頭,就沒人能阻止往下限發展。
崇禎年間諸多軍頭的無底線表現,足以令魏公公下定決心,堅決打擊殺良冒功行為,不使尚未成形的皇軍向軍鎮演變,到處上演借鄉親人頭一用的戲碼。
兵不如寇,國家焉能存。
魏公公再是強調以物質強軍,也知道物質須與軍紀並存,賞罰分明,否則,無以強軍。
不殺良冒功,是強軍的最基本道德觀,沒有這個道德觀為基礎,一切便是空中樓閣,說塌就塌的。
安南人和草帽頂子山被殺的建州都督子洪太等人不同,性質完全兩樣,善待後者,不過農夫與蛇,養虎為患。
善待前者,卻是能對大明存亡起關鍵作用,事關大明存亡大計,魏公公豈能讓區區軍功把此大計給誤了。
在公公的強力威懾下,海軍諸將可不敢再頭腦發熱提這茬了。
次日,公公即命海軍派兩艘兵船護送裴光袍一行往吳淞,他則繼續率領船隊在舟山海域“掃蕩”。
這可把定海諸所衛可急壞了,海貿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本,不管是出海還是來港,隻要有船來,他們就有銀子拿。
可現在,不但一艘船出不去,一艘船也進不來,各港口都是空蕩蕩的,就連漁民出海打魚都要被吳淞衛的人再三盤查,長此下去,都不用吳淞衛來攻打,他們自個都能散了。
沒錢,當個屁的兵。
各千戶齊聚定海城的指揮使司,嚷嚷著要指揮大人替他們做主。
不少指揮使司的熟客海商也紛紛遣人來問,說這說那,言語間不乏對定海衛應對不當,致使海貿停止不滿。
在海商們的鼓動下,各千戶喊打喊殺,決一死戰的聲浪一潮高過一潮。
然而,指揮大人卻始終不予回應,最後,逼的急了方悶聲說了句:“中丞不允。”
…….
中丞便是浙江巡撫高舉。
高舉是山東人,今年四月方以督察院右僉都禦史之職巡撫浙江,因而屬於新官上任。
此人和應天巡撫曹時聘一樣,都是治水有功方升的督撫大員。縱觀本朝督撫任職,但治水有功者,多能出任巡撫,由此可見本朝對治水之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