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發愣的原因是自嘉靖朝以來,朝廷幾乎不再外派鎮守太監,現隻南京、大同、宣大三處各設一鎮守中官。
原因乃是世宗皇帝由外藩繼統,既怕廷臣結黨,亦防內監蒙蔽,故重用在大禮議中由自己提拔的以張璁為首的文臣,對宦官勢力進行一係列打擊,導致遍布各邊鎮及各省的鎮守太監相繼去職,不再複任。
且世宗一朝,鎮守太監一職已不必設立。
成化、弘治以後,邊境雖仍年年有多事之秋,但瓦剌已經衰落,韃靼對大明不構成象永樂、正統時期那樣的威脅。又經於謙對京營的整頓和改革,以及大明對邊鎮的一係列經營,明軍的防邊部置較前嚴密,“武臣總兵,文臣監督”的新格局已經構成。
更為重要的是,巡撫已成為各省首腦,形成了巡撫——布、按——府縣這一統治階梯,強化了朝廷對地方的統治機能。
由此,鎮守太監無論在諸邊還是內地,均成了政治體製中的累贅,正是在這種形勢下,世宗皇帝才將邊鎮和各省鎮守中官儘行革除。
萬曆自登基以來,雖有三大征,但也稱國泰民安,更是無有複設鎮守太監的必要。
除南京守備太監為祖製,必須留都監守,以確保東南穩定外,大同和宣大二鎮太監則是軍事需要,畢竟九邊之地以此二鎮最重,且此二鎮鎮守中官乃禦馬監“保留地”,倘若削去,禦馬監則無演武必要。有鑒於此,這才保留。
但也僅此而矣,前些年遼東礦監高淮得勢時,曾上疏奏請複設遼東鎮守太監,萬曆便沒有批準。現在貴妃娘娘卻突然提議複設鎮守太監,且還是在江南,萬曆當然感到萬分吃驚。
同樣吃驚的還有金忠和張誠,都知道魏良臣與鄭家關係甚好,當初進京為官也是鑽的貴妃娘娘門路,但關係頂多也就算是鄭家門下人。卻不想貴妃娘娘竟然能為他謀取江南鎮守太監一職,這份量,怕不是鄭家門下人可比的了。
金忠不知魏良臣淨身真相,隻覺不可思議,或尋思莫不成魏良臣往宮中遞了大禮,這才請的貴妃娘娘為他說項。
張誠則是一肚子數,要說魏良臣能保住命根子還是他張公公的功勞。可這種事不能外傳,貴妃娘娘那裡也是清楚的,怎麼就能敢讓一個六根不淨的人當江南鎮守呢。
貴妃糊塗,皇爺總不能糊塗吧?
張誠有些忐忑,說實話,魏良臣爬的越高,他這心啊,就越不定當。總覺有根剌在那,說不定哪天就把他老人家給紮了。
萬曆不糊塗,他知道江南鎮守太監意味著什麼。
須知,本朝鎮守太監權勢極重,正統以後,遇有戰事,即總兵出戰,鎮守中官守城;或巡撫守城,總兵、中官出戰。有些時候,甚至是鎮守太監領兵出征,麾轄總兵數員,兵將數萬的。
這等要緊職位,豈能給那不乾淨的家夥?
萬曆眉頭皺起,要按貴妃的辦,於江南設鎮守太監一職,以魏良臣充臣,那這小子可就威風了,權勢之大怕也就當年成化朝的西廠太監汪直可比了。
萬曆猶豫不決,一來他對魏良臣的身份有數,二來南京有守備太監,再於江南設鎮守太監,似乎多此一舉了。
貴妃卻趁熱打鐵,一心要把這事給辦了。
娘娘是個實在人,收禮辦事,況人小魏對她貴妃真是不錯,那馬應龍可是解了娘娘十多年內疾。就衝這個,娘娘也得抬舉小魏一二,況人小魏在江南辦差,不還是為你皇帝和貴妃忙活麼。
雖說海事未見多大效果,可前前後後小魏往宮裡也送了十多萬兩銀子。年前壽寧送進宮的那筆十萬兩,不就是人小魏無中生有弄出來的麼。
能弄錢的,是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