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公不是一個濫殺無辜的人,所以他銃斃金德慶。
這個行為舉止還是很符合邏輯的。
到永奠堡吃晚飯,也不是公公學那叼煙鬥的家夥大放厥詞,而是信心百倍。
因為,永奠堡距離小奠不過二十餘裡路,莫說騎兵,就是步兵一個強行軍也能在一個多時辰後趕到。
永奠堡實際是寬甸六堡最小的一個堡屯,境內有一條半拉河穿過,這條河最終彙入的就是鴨綠江。據皇衛隊的女真人費古倫交待,這條半拉河的上遊就是渾河,直通沈陽。
永奠周圍實際不宜住人,因為都是山嶺,可耕作的土地不是太多,但因此地地形比較重要,所以當年明軍在此設堡駐守,整個管轄區域的漢人相較其它五堡也是最少,大抵隻有三四千人。李成梁撤寬甸軍民後,建州方麵立即派兵奪取了該地區。
魏公公帶往攻打永奠的官兵並不多,隻有1400人,其中騎兵150人,餘下是以皇軍步兵和金州衛官兵及一部分降倭、飛虎軍組成的兩個臨時大隊。另外就是隻餘一百多人的長奠皇衛隊。
其餘官兵在義州參將賀世義的指揮下收拾小奠殘局,並將在明日組成一個大隊在賀世義的帶領下進攻距離八十裡的大奠。
計劃中,魏公公這一路人馬在奪取永奠之後,便從東北方向直驅寬奠和賀世義部會合,以集中兵力攻打實力最強的寬甸主堡。之後攜帶俘虜和物資轉往永奠堡的東部,從水路退回義州。其餘各部則在忠義挺進隊的配合下清剿地方殘餘,從陸路退回義州。
這個計劃部署是由魏西鳳結合寬奠建州駐軍實際情形做出的,充分發揮了皇軍水陸兩師的優勢。
魏公公對這個計劃也很滿意,但還是加了一個戰鬥方案。即如果遇有一堡難以拿下,則攻擊部隊迅速繞過此堡直攻下堡,不在該地區耽擱時間。
公公將之稱為“蛙跳”戰術。
寬奠六堡建州實際駐守旗兵數量在十二到十五個牛錄之間,也就是戰兵數量不會超四千人,餘下是由漢人和朝鮮人、蒙古人組成的阿哈包衣,戰鬥力幾乎可以不計。而在這十幾個牛錄中,純女真兵組成的牛錄隻有七個,這些牛錄歸屬正紅、正黃、正藍三旗,不論是裝備還是戰鬥力相較建州原控地區的旗兵都要弱上一些。
這主要是奴爾哈赤雖然獲取了寬奠地區,但其老巢黑圖阿拉直麵的仍是遼西明軍,也就是以沈陽、鐵嶺、撫順這幾個重鎮組成的明軍集團。加之葉赫部的存在,使得奴爾哈赤不得不將主力旗兵部署在遼西一線,從而使得無法騰出足夠的力量部署在寬甸一線。
曆史上,奴爾哈赤也是在吞並烏拉、征服科爾沁之後得到大量補充,擴編為八旗之後才讓長子代善在寬甸方向布屯重兵。在此之前,他是有心無力。
魏公公心血來潮跑寬甸掃蕩,自是仗著對曆史的先知能力。若不然,寬甸地區真有建州主力精銳兵馬駐紮,他也不敢就帶著兩三千人來搞三光了。
從兵員數量上看,建州方麵的寬甸駐軍還是強於大明皇軍和義州明軍的,但一方有備,一方無備,一方集中力量攻打,一方則分散防守,誰吃虧誰占便宜自是一目了然的。更何況,鴨綠江流經整個寬甸地區,陸上作戰的皇軍隨時可以得到江上海軍的支援,俘虜繳獲也能從水陸兩路同時往義州輸送,自是可以讓明軍騰出雙手儘全力攻打。敵我力量和實際戰況,從一開始就是向明軍傾斜的。
魏公公親自率兵攻打永奠,就是因為永奠可以做為一個“碼頭”,並且情報顯示,駐守永奠的是純女真旗兵,有兩個半牛錄駐守,這讓北進以來一直沒有個人戰績的魏公公心潮蕩漾,欲借此戰向全軍表明他魏公公不但但文能定國安邦,武亦能六軍之中擒上將首級。
不過,事態有些小小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