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三思啊!”
蔣方印就差泣血死諫了。
魏公公首先回答了前一個問題,他說對外要有新思維,不能再拿以前的老眼光看待藩屬這個問題。
“活要麵子死受罪這種事,乾不得。我國既保護了朝鮮不受倭人侵占,朝鮮便當付我國保護費用,並給予我國犧牲將士撫恤銀兩及錢糧開支費用,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大慶可能覺得咱說這番話道理不對,可大慶你好生想想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二事,聖人是如何說的。”
這二事乃是春秋故事。
當年魯國有一條法律,凡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回國後就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在國外贖回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卻不接受國家賠償金,自以為高義。
其師孔子卻很是生氣,認為子貢做錯了。因為他開了這個先例後,其他的魯國人就不再願意為在外的同胞贖身。
又有一次,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為了感謝他就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聽說後很高興,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
後來的事實證明了孔子的說法,魯國人漸漸的不再為同胞贖身,但見義勇為的人卻多了起來。
魏公公搬出這春秋二故事來,便是要蔣方印明白一個道理——世間事,都當循一個利字。
有利才有來,有利才可持續。
任何國家都不存在什麼鐵不鐵哥們,世世代代友好這回事,聯係兩國關係的根本是利字。
如果沒有利字,單方麵付出不求回報,兩國之間的關係絕對不會長久。
“壬辰戰爭,我朝前後出師近十萬,耗費錢糧數百萬計,這才保住朝鮮。咱問大慶,若現在朝鮮再有難,我朝還能如此麼?”
蔣方印“吱唔”一聲,他乃做過援朝經略楊鎬幕僚之人,如何不知當年大明為救朝鮮所做的付出。
毫不客氣說,就眼下大明的國力,倭人再次侵朝的話,大明絕計再難進行第二次援朝抗倭之役了。
可能關內還感覺不到這種國力的消退,但關外卻是很明顯。典型如遼東駐軍就縮減了一半,精兵強將在朝鮮損失了很多。這就導致遼東駐軍對越來越複雜的關外虜情、奴情越來越力不從心。
李成梁撤寬奠六堡的第一個理由就是軍力難支,錢糧難繼,唯有收縮。
“若那朝鮮給予我大明補償,又會如何呢?咱便不說其它,就是他朝鮮再有事,我國能視若不見?咱所說的這個利字,可說是利益,也可說是成本。國家行事,豈能不計成本!豈能隻圖虛名,不求回報!”
說到這裡,魏公公想到一樁舊事,不禁感慨道:“大慶有所不知,據咱所知,萬裡之外歐羅巴有一國,其國勢大,藩屬亦眾多。然其國統領便謂各藩屬,若要其國保護,便須承擔其國錢糧軍員開支。如此,藩屬有難,其國必救。而各藩屬為求其國保護,積極獻金,無有不滿,其國官民亦對統領行為拍手稱快。這說明什麼,說明這世間事,唯利才是正道啊。”
言畢,魏公公輕擺衣袖:“朝鮮既是我國藩屬,我國自有保護義務,然朝鮮必須承擔我國壬辰戰爭損失,不容商量。”
轉身看向蔣方印,殷切盼道:“還望大慶兄能給咱修書一封於那朝藩官員,使之知曉咧。”
蔣方印沉默片刻,未幾,布告便出爐。
謂之:“大明皇帝親使內臣魏某良臣告朝鮮國:我皇帝於爾國,有萬世不忘之功矣。當壬辰板蕩之日,倭賊大入東國,八道糜爛之時,苟非我皇帝動天下之兵,則爾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然我朝為保爾國,費天下之財,耗時七年之久,國力民力皆消退。今觀爾國平定十數年,生民之樂利,皆我皇帝之賜也。我國皇帝為君,爾**民便為子。爾**民若有半分良知,便當向我國彌補戰爭損失,我國皇帝當感爾**民孝順,爾國再有大難,我國必傾國之兵來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