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明派則堅稱並未收到明朝的國書,使節私自入境有違常理,朝鮮雖為大明藩屬,但絕無屈膝道理。
仇明派認為那個私自入境的明使縱兵攻擊朝鮮軍隊,強占朝鮮屬郡,搶劫朝鮮官民財產,和當年的倭寇是何其相象。因而議政府應當馬上調集禁軍主力北上,給予那支侵略者軍隊重重打擊,爾後再向大明要求解釋。
如此,才不算喪權辱國。
光海君卻對議政府的爭吵不聞不問,但據宮人透出來的消息說王上這幾日很是有些心不在焉。
鄭仁弘作為大北派的骨乾,自然有其消息渠道。他知道光海君為什麼這樣,但是他卻不能為王上分憂。
原先以為暴雨和山洪會迫使那個明使歸國,但洪原傳來的消息卻說明軍在安川似有長駐之意,並且有朝鮮人風傳大明有意將記鏡城都護納為遼東巡撫治下,設參將駐防。
此事被鄭仁弘壓住沒有上報議政府,他很清楚,如果這個消息傳回議政府,那支持派兵北上的官員必然要占據上風,那麼事態將不可挽回的惡化。
於一個國家而言,還有什麼比得上領土被侵占更讓人憤怒的呢。
鄭仁弘內心還是希望能和那個明使接觸的,至少要弄明白對方身份的真假,知道他的目的,可是他又害怕他私自接觸明使會惹來光海君的疑心。
雖說光海君的繼位大北派出了大力,光海君繼位之後將宣祖去世前因力挺他而被流放的李爾瞻、鄭仁弘等人官複原職,但也未專用大北派,而是任命南人李元翼為領議政。此舉表明光海君對大北派的影響和勢力也是在提防的。
鄭仁弘不希望給光海君留下一個擅自決奪的印象,他隻能被動等待。這個被動等待是很要命的,洪原駐防上萬兵馬,每日人吃馬嚼需要大量糧食,平壤附近又受洪災影響,需要從寧邊、義州等地調撥糧食賑災,因此洪原前線的糧食供應於平安道而言是個不堪承受的重擔。
唯一算是好消息的就是洪原方向沒有戰事發生。
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明軍一天不對洪原發起進攻,就證明那個明使心裡沒底,或者說可依仗的力量不足。時間拖的越長,固然平安道承受著壓力,明軍同樣也承受巨大壓力,到了最後,明軍很有可能因為糧食問題回國。這樣,鄭仁弘就能不費吹灰之力收複鏡城都護,在其功績上添上濃墨一筆。
然而,事情的走向並未如鄭仁弘所願,壞消息還是傳來了。
大明萬曆四十二年七月初六,提督內臣魏良臣親率步騎8500餘人自安川出發,兵進洪原,公開宣稱要懲罰對天朝不敬的平安道尹鄭仁弘,並以藐視天朝罪懲處公然舉兵對抗天兵的平安道文武官員。
洪原守將柳希奮在來不及向平壤請示的情況下,采納了副將韓貴提出的建議主動出擊,以求先擊潰被明軍驅使的鏡城偽軍,再尋求合適戰機重挫明軍。
雙方在距洪原以東十五裡處的水白山下遭遇。
妙書屋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