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回到特區的魏公公一刻也沒得消停,軍隊的組建擴編是大事,出征部署是大事,籌備糧草更是大事。
三樣事無一不牽涉到錢。
無錢,難成事。
出去搶劫也得要個本錢啊。
況,大明皇軍乃是仁義、威武、正義之師,豈能真空著口袋出去搶呢。
公公先解決糧草的事。
負責參謀司的蔣西鳳給粗略估算了個數字,此次出征擬調動海陸兩軍一萬餘兵馬,故最低限度(六個月)需要糧食三十萬石左右,這還不包括種子糧及安置浙閩沿海招募屯墾及島內土著糧食所需。
江南雖是經濟極度發達地區,但正因為經濟發達,所以糧價反而高出其它省份,就拿特區旁邊的鬆江府來說,一石糧食的市價就達到了一兩二錢。蘇州那邊稍低一些,但也達到了一兩一錢。南都那邊的糧價還比江南要高點。倒是江北諸府的糧價要便宜一些,一石糧少的地方隻要六錢就能買到,但是算上運力和人力,價格也不便宜。
如今糧食真正便宜的是哪呢,不是西北,也不是西南,而是湖廣。
所謂湖廣熟、天下足。
經明朝兩百年來的開發,如今的湖廣才是大明真正的糧倉。而最適宜種糧的江南倒是耕地數目嚴重下降,多種了棉花、油菜等經濟作物去了。
沒有糧食,肯定要買,公公絕不會讓官兵們餓著肚子出去打仗。如此巨大的糧食需求單從一地購買也不現實,因此公公命從江北、江南各府縣先行購買,解決先期需求。爾後派人去湖廣采購,這個采購糧食的任務自是交給了入駐特區的行商們。
用公公的話說,這也是一種戰爭的參與方式。
能入駐特區的行商,不管是自願還是不自願,都在某種形式上和海事特區衙門形成了合作關係,所以,給予他們利益是必然的事。
無利的事,誰個會起早乾呢。
講究起來,也算是戰爭紅利吧。
然而,光是購買糧食最低限度也要拿出四十萬兩左右。而且人也不是光吃糧食就行的,還得有油鹽肉菜之內,按魏公公給皇軍定的飲食標準來算,光後勤開支這一塊,五十萬兩也就是打個底而矣。
光糧食就才打個底,更休談其它方麵的開支了。
公公真是頭疼啊,雖說從朝鮮搞了一筆錢過來,可除去給皇爺的“封口費”以及朝鮮北部協安會的維持費及皮島的經營費,他攏共能拿到江南的也就剩下不到十萬兩。
要不是協安會地盤上有個端川銀礦撐著,不說江南的事,就維持住協安會和皮島這兩地的軍政費用,他魏公公兩腿叉開躺上個一百年也掙不出來。
所以,公公把設在鎮江的寶藏解凍委員會主任趙全和副主任胡仕海召了過來。
趙全這個委員會主任是有正式編製的,隸屬海事特區衙門,正六品、文官,另有承直郎文散階,級彆要比知縣高一點。
胡副主任暫時沒有官職,但他已然成功晉級三品會員,理論上胡副主任已然具備海事特區特彆顧問的權力。
這個權力很特殊,用民間的話講,必要的時候,大明皇帝親軍是可以給胡副主任撐場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