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籍官兵相較皇軍和浙江官兵,更得到當地漢民的支持,原因是他們說的都是相同的話。
公公稱之為閩南語。
有個情況引起了公公的重視,據當地漢民和親近土著民說,島內並非所有土著民對於明軍的到來都持歡迎態度,相反大多是敵視的。
這些個土著民十分原始,近乎野人,有的部落還有食人剝頭皮的習慣,很是野蠻。他們的人數也較漢民和開化土著民多,有的大社在部落爭鬥時甚至能一次出動數千人,可謂是男女老幼皆兵。
所以,哪怕福建民間往台灣移民的曆史已有上百年,但直到現在,移民規模也不過十餘萬,且分散在沿海各處。
原因便是隻要漢民往島內深入,就會遭到野人的攻擊。漢民人數的劣勢和分散,使得他們難以和擁眾數千的野人戰鬥。這麼多年來,野人還會經常性的下山擄掠漢民為奴,破壞漢民開墾的土地,強搶他們的莊稼。
土漢之爭可謂是從漢民上島之日起就存在,因為人數上的劣勢和沒有官府的支持,漢民們隻能儘量避免深入。
這也是為什麼島上漢民對於官兵的到來近乎是無條件支持的原因。漢民們希望官兵能夠幫助他們對付野人,從而可以將那些由野人占據卻不知如何開墾耕種的良田開發出來。
了解到這些情況後,魏公公這才意識到自己先前的想法有些單方麵了,他在巡視嘉義附近時,對隨行官員和將領強調道:
“看來,從前是咱家想錯了。咱們漢人呐,要想深入這個寶島內陸去開發,去種田,去收獲莊稼和甘蔗,就必然會和那些保守的、頑固的,不開化的土著發生激烈的衝突。
這一點,我們的官員必須要認清,不能抱有幻想。咱們是要將台灣納入咱皇明領土的,這可不是請客吃飯那麼簡單,是要動刀子滴!
動刀子就動刀子嘛,咱看呐沒有什麼不好,對待那些落後的、愚蠢的族群,我們就要施以厲害。這樣一來,他們才能曉得我大明的強大,才能歸服於我大明統治!”
魏公公進一步指出,台灣的土漢矛盾其實就是先進文明和落後文明的衝突,要想保持先進文明的優越性,就必須對落後文明進行無情的打擊。倘若存有仁慈,存有幻想,要以什麼德服人,那最終葬送的就是先進文明。
“落後的文明實際不能說是文明,應該說是陋俗!咱們皇軍能向陋俗低頭麼?不能!”
嘉義講話精神很快被大本營整理下發供聯合艦隊及大明皇軍學習。隨後,近衛師團奉命抽調兩個大隊官兵,負責協助台灣警備師團對台北、台南的開拓事宜。
具體計劃魏公公已經寫好題本,一份送呈皇爺禦覽,一份則送到小國舅鄭國泰府上。
畢竟,名義上的大明皇帝親軍指揮使是鄭國泰,雖說這小子直到如今也沒有動身南下,皇帝親軍的指揮權和人事權被魏公公這個監軍太監牢牢握在手中,但人畢竟是貴妃的弟弟,也算是魏公公自個的小舅子,因而於情於私,公公都要給予小舅子足夠的尊重和體麵。
當然,公公並不希望小舅子跑到台灣來,這樣即便小舅子比較識相,可他的身份注定還是會影響到皇軍官兵,所以指揮使大人還是老實呆在北京的好。
另外,便宜老丈人也不能鬨妖蛾子,他老人家適合的崗位是“教主”,而不是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