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謝“無妄道長”為營救九千歲出獄集資一百兩!
.......
欲征服日本,必先收服琉球;欲收服琉球,必先據有台灣。
於皇明海事大業亦是如此,要想定定當當的收取來往商船的過路錢,則大明必須控製琉球、台灣這一航線。
日本國內因德川幕府鎮壓基督徒使得原本就一直存在的倒幕運動更加激烈,倒幕勢力更加強大,甚至不少幕府權貴也在暗中反幕,此正天時也。
台灣已經正式納入大明版圖,歸大明皇帝親軍都指揮使司管轄,聯合艦隊也即將發起對琉球的遠征,若能一舉征服琉球,則便能以此遠征日本,此謂地利也。
何謂人和?
大明皇帝陛下便是人和也!
隻要皇帝陛下能夠堅定不移的支持,大明皇帝親軍將士必將在魏公公的帶領下一舉征服日本,以實現華夏文化圈的大一統。
魏公公慷慨激昂,政治層麵上,他將遠征日本的意義上和皇明國運牢牢捆綁在一起,和皇帝本人的功績捆綁在一起,指出如果大明能夠征服日本,則皇帝陛下一定會名垂千古,流芳青史。
軍事層麵上,魏公公告訴皇帝陛下,大明朝的水師力量遠比日本國的要強,新組建的聯合艦隊實力規模並不亞於幕府的水師力量。
“據奴婢探知,德川幕府自賊酋豐臣死後,便於水師不夠重視。日本國之水師力量多控於漢人之手,內中又有李旦最強,若陛下能夠派員冊封,赦其從前之罪,奴婢料想李旦等人固然不會為我驅使,但亦不會為德川效死力。
反觀德川幕府方麵,若知我國冊封李旦等海上強人,定會生出猜忌之心。若加以利用,我朝可坐收漁翁之利。”
這個判斷是魏公公從知道李旦竟然控製了日本對外航道,並且是德川家康的財神爺後就做出的。
做出這個判斷的基礎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如果說李旦在德川沒能統一日本前是德川的座上客,現在,這位海盜財神爺隻怕就是家康的眼中釘了。
這一點,從入侵台灣的村山船隊便可看出。
德川家康讓村山父子統率船隊遠征台灣,而非讓李旦所屬的船隊進攻台灣,已經表明德川家康正在培養屬於他自己的海上力量。即便沒有魏公公的運作,德川和李旦的“分手”也是必然的。
中國古語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可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奴婢以為,隻要能夠擊潰幕府嫡係水師力量,皇軍就能在其漫長海岸線上隨意登陸和反幕力量取得實際聯係,或集重兵直逼其京都,攻其城池,或仿當年倭寇配合反幕力量擾亂日本腹心之地,如此,進可攻,退可走...我皇軍可以戰養戰,就地補養,他幕府卻不能,時日一久,幕府必會臣服於我大明...”
魏公公不遺餘力的兜售其遠征日本的計劃,版本之中有很多是直接照搬當年福建巡撫金學曾的。
萬曆聽的倒是入耳,也覺可行,但卻反複關心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日本國的幕府會不會真如魏良臣所說,在無海防的情況下迫於壓力割地賠款,將那石見銀山送予大明皇帝陛下。
“若不能如此,奴婢願提頭來見!”
魏公公回答的那是斬釘截鐵。
皇帝對此回複,卻是信心不足。
援朝之役,倭人畢竟甲兵二十餘萬,豈是那麼容易征服的。
陛下內心裡還是希望能夠馬上見到真金白銀,而不是翹著脖子等明年。
隻是,看起來,魏良臣似乎真的力竭了,從這小子身上真的榨不出太多的銀子來。
是容他緩上一緩,還是竭澤而漁,萬曆沉吟在那。
見狀,魏公公自是心急,擔心萬曆不允。他求助似的看向金忠,金忠伸出三個指頭,魏良臣搖了搖頭豎出兩個指頭。
金公公見了,暗歎一聲罷了,怎麼也是自家名下的人,若能做出些事來於自家也風光,少一千兩就少一千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