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拔營時間不到小半個時辰,趁著還有時間,魏學文讓親兵給自己打來水,簡單衝洗了一下,之後又將一桶水兜頭澆在了身上,長長的吐了口氣後,赤著上身來到了自己座騎旁。
魏學文不像他十三叔那樣,每到戰事總要講上幾句,隻揚手對待命的數百部下說了一句話:“莫要叫那幫沒馬的小瞧了咱們有馬的!”
人群無聲,隻有穿戴各式甲衣的聲音。
抗金救國軍的這支騎兵大隊是由三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魏公公的親衛,大概有100多人;一部分是皮島調來的原寬甸地區的女真降兵和漢民,大概200餘人;另一部分則是從朝鮮旅團和義州參將賀世義手下調過來的,這部分人也是最多,有300人。
此前和金軍正白旗、鑲黃旗伊爾汗部、鑲白旗的幾次小規模戰鬥中,騎兵大隊折損了百餘名官兵,如今能夠一次出動的隻有400多人。
充任軍官的有部分是原高淮飛虎軍出身的馬匪,這些人用魏公公的話講匪氣十足,因而軍紀這一塊很讓公公頭疼。
好在,他們還能打。
如今公公手裡的騎兵還有兩個聯隊建製,不過都在台灣,並且無論是規模和戰鬥力都沒法和建奴相提並論,因而公公這才讓自個的大侄孫親自帶領抗金救國軍的這支騎兵大隊,目的就是希望這支人數不多的騎兵能夠成為將來的皇軍騎兵集團的種子。
如此也間接證明了公公對魏學文的重視,隻要魏學文不出事,將來必是公公麾下的一員重將,亦是老魏家傑出的新一代領軍人物。
........
營中能夠收拾的東西都已經打包上車,步兵們吃完飯後以各自單位坐在地上短暫的休息。
騎兵一旦出營,便意味著突圍戰鬥打響,到時候也不知這些人中有多少能夠生還。
傷兵都被集中安置在大車中,戰死的士兵屍體已經火化,按漢人的規矩用壇子裝了貼了名字,要能回去這些骨灰便要交還給他們的家人。回不去的話,野地上多出些壇壇罐罐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蕭伯芝、楊寰、賴三等步軍將領在一旁默默看著騎兵披甲,人人臉色凝重,哪怕是蕭伯芝此時也是帶了一些緊張之色。
能不能安全南撤,全看騎兵了,衝不破南邊的韃子防線,他們這千把人就得交待在此。
魏學文套上的是一件重甲,這件重甲是他的十三叔特意弄給他的,據說是當年李如鬆將軍出征朝鮮時穿過的。
騎兵大隊中另有二十多名官兵的盔甲叫人看著特彆稀奇,遠遠一看也嚇人。他們頭上戴的是跟牛角一樣的盔甲,臉上還罩著嚇人的麵具,跟明軍使用的盔甲完全不同。
“那些人是魏公公招募的降倭...”
賴三是最早加入皇軍的肅寧子弟兵,因此對於皇軍的了解比蕭伯芝、楊寰知道的多。
“公公屢次講話強調,咱們大明皇軍不但是大明百姓最強力的一支武裝集團,是大明皇帝陛下最忠誠的一支武裝集團,也是東亞人民最值得依賴的武裝集團...”
“東亞人民?”
蕭伯芝和楊寰對這個說法感到不解:何為東亞?
“這個...”
賴三也沒法解釋。
東邊的天空越來越白了,也露出了紅光。
隨著突圍的時間臨近,明軍上下都進入了臨戰點。遠處的金軍也不時派出探馬在明軍營外窺視。
翻身上馬的魏學文朝蕭伯芝拱了拱手,之後看了眼東方剛剛露頭的太陽,暗道十三叔,老天保佑侄兒能再見到您老!
之後,他拉下了麵罩,揚起了右手,洪亮的喝了聲:“弟兄們,跟老子去會一會韃子,讓步兵兄弟們看看咱們的厲害!”
這是蕭部拚死一戰,也是魏學文的搏命一戰。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