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揭名為《智取九州三十六將疏》。
可能是為了讓皇爺起來更有意思,或者有興趣逐行,以此能更好的感受魏公公在東瀛扶桑的傲人戰績,從而給予高度肯定和讚揚,魏公公是用白話寫的這份密揭。
全文的點睛之筆是在最後的一段——“今下土原,伏首李旦,京都可下,江戶可望,銀山亦可見。”
李旦等賊人首級亦隨船發回,因長年在日緣故,李旦部下多是倭人裝束,發飾很是特彆。
魏公公相信皇爺就算不看這些人頭,內廷那些公公們瞧著了,也定會對他魏公公翹首以讚。
對於殺李旦,沈有容、施德政、蔣西鳳等將領有不同意見。他們認為李旦雖替幕府效命,但畢竟是漢人,且是東亞海上強者,對海上的各股勢力有很大影響。
因此,殺了他甚為可惜,如果能夠利用其影響力為皇軍辦事,將使征日事半功倍。至少,也能替皇軍網羅一批海上力量。
而且,李旦經營的東亞航線如果能夠完整的為皇軍所用,將使特區現在經營的海貿在短時間就擴大幾倍,單此利潤就十分的可觀。
魏公公卻不這麼看,他堅持殺掉李旦。
“甲必丹之名是很威風,對於日本幕府強藩及海上勢力而言,也是有相當影響力的一個人物,但正是因為李旦有影響力,咱家便不能不除掉他...大明不需要另一個奴爾哈赤。”
魏公公說的已是很直白了,從李旦拒絕宣使團的拉攏開始,公公就已經將他拋棄。
越是有影響力的人物,就越得除掉,否則將來就尾大不掉。
本質上,李旦和奴爾哈赤是一樣的,他們對於大明可能有敬畏之心,但絕沒有忠誠之心。
當敬畏被打破後,野心就會自然而然生起。
“一個“甲必丹”倒下去,便會有千萬個“甲必丹”出現。”
城頭上的魏公公負手看向大海。
城下是一百多位土原城的海商們,有漢人,有倭人,也有幾個西洋紅毛鬼子。
一個強者的倒下,一定會有新興的強者出現,這是曆史和客觀事實。
魏公公無意皇軍在海上一家獨大,他一直希望的就是有更多的人參於進大明朝的海事大業。
所以,隻要這些海商們拿出足夠的誠意和皇軍合作,魏公公就會讓他們各自升級。
漢人也好,倭人也好,紅毛鬼子也好,隻要他們願意團結在魏公公的皇明大旗下,他們就是皇軍最好的朋友。
將來,亦是皇明的一份子。
做任何事,都有第一個吃螃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