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來,我與你們搬山一脈,還有幾分淵源呢!”寧辰意味深長地說道。
“哦,有何淵源?”
鷓鴣哨自知沒有手段可以讓寧辰,吐露內心的秘密,故而對寧辰談起自己的來曆很意外。
“你們可知道倒鬥這行源自何代?又分為多少流派?”寧辰問出了一個在場誰都知道的問題。
老洋人兀自說道:“上溯幾千年,便有倒鬥之行,至於流派,自三國時期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餉。
及至今盜墓共分四派,即,摸金、發丘,搬山、卸嶺,我們就是搬山道人這你知道。”
“不錯,發丘與摸金,虛無縹緲,現如今隻有搬山、卸嶺較為鼎盛,我們搬山一脈,都是紮格拉瑪族後裔。
而卸嶺一脈,源自西漢的赤眉軍,開始也由饑民組成,最初,隻做些打家劫舍的勾當以求自存。
後來赤眉軍慢慢壯大便引來圍剿,最後走投無路之際,便將漢帝諸陵挖了個底朝天。
而秦漢之際,崇尚玉斂。
陵中帝妃屍身上都套著蛟龍玉匣、玄鳳玉匣,也就是後世所稱的金縷玉衣全被扒了個淨光,漢室陵墓陪葬的珍異之物,更是堆積如山,這些寶貨儘數被赤眉軍掠去。
隨著橫行天下的赤眉軍土崩瓦解,殘存的部眾成為嘯聚山林的響馬,他們依舊保留了盜掘古墓,刮取墓中珍寶為資的傳統。
一旦尋得了皇室貴祖古墓的蹤跡,就由首領帶隊盜發,盜墓的手段使用長鋤大鏟。
其最多時能聚集萬人,挖得山體,千創百孔,實有“拆嶺揭地”之力,所以在盜墓者的各個體係中,稱他們這種倒鬥的方式為“卸嶺”。
宋末。黃河以北都被金兵攻陷了,由河南淘沙官組成的軍事集團,大舉掘開皇陵。
北宋皇帝陵墓均遭毀壞被盜一空,無一幸免此劫,沒過多少年,金又被蒙古所滅。
殘餘的淘沙官從此並入卸嶺群盜,時卸嶺盜魁劉子仙乃一代奇人,他廣泛吸收盜挖宋陵的先進手段,改良盜墓器具,傳下千竿之術和圈穴秘法。
雖然在盜墓時使用
的器具和手段,經過幾代改良,都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卸嶺群盜的實力已逐漸衰落,隱在綠林之中。
卸嶺群盜幾百年來未有太大作為,隻是偶爾夥同一處,盜幾座古墓謀取些金玉財帛。
傳至民國年間最後一代盜魁陳玉樓,本名“陳玉樓”,字“金堂”,不過在綠林道上的人習慣用假名,世上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我與他相識。”
寧辰嘴巴微張,鷓鴣哨對盜墓流派、曆史、淵源……了如指掌,討論起來如數家珍,而且這裡麵大部分寧辰也是第一次聽說。
“還真是長見識了呢…”
“對了,寧兄弟還沒說你與我們,到底有什麼淵源呢?”老洋人目光炯炯的盯著寧辰。
寧辰感覺屁股一陣寒意…
離老洋人遠點,寧辰隨後說道:“發丘印,摸金符,搬山卸嶺尋龍訣!”
鷓鴣哨不無意外,“看來我沒猜錯,寧兄弟也是我道中人,難道你是卸嶺門下?”
鷓鴣哨有些驚疑問道,隨後又搖了搖頭。
“可我與陳兄相識,從沒聽說過,還有你這號人,總不能寧兄弟是傳說中的發丘將軍、摸金校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