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步步為營(2 / 2)

人人都愛馬文才 祈禱君 6840 字 10個月前

但就十幾人,遠遠不夠敲醒全縣的人。

而現在,受災最嚴重的三鄉七村的村長、裡正們已經被梁山伯召進了鄞縣縣衙,商議如何要債之事。

“梁縣令,小人知道縣衙如今有難處,可您剛剛上任,不明白底下的情況。就以我們懸慈村來說,村裡的青壯如今早就因為無田可種去各謀生路了,留在村中的隻有老幼婦孺,您讓這些人還上欠糧,該如何還?”

懸慈村的村長是個乾瘦的小老頭,說話卻很有條理,應該是讀過書。

“但凡和婦孺打交道的事情,曆來是最難的,且不提怎麼把縣令您的意思傳達明白,恐怕還沒開口,這些婦孺就已經一哭二鬨三上吊了。”

“到時候欠債要不回來,卻逼出人命來,傳出去對誰也不好啊!”

懸慈村的村長這麼一說,其餘幾人紛紛附和,各抒己見,明裡暗裡都在哭窮,有些甚至更是隱約有指責梁山伯這“新官上任”的三把火燒的不是地方的意思。

梁山伯自己就生長在民間,自然知道在鄉下地方要債有多難。彆說是白借的官服的糧食,就是民間私下拆解的,借時一家家叩頭,將頭都磕破了,借來了糧食卻以各種名義不還或者還不上以自殘來逼退要債者的,是比比皆是。

有些數額借的多的,那借債者家中的老人有些為了“保護”自家孩子,還有以自己性命還來對方理虧,從此不敢上門的。

梁山伯從小到大的這麼多年,除了在會稽學館中學習仁義廉恥,也在民間見多了更多不仁不義鮮廉寡恥的事,於是才更明白讀書的重要性。

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而是為了不讓自己淪落到這種可悲的境地裡去。

“說實話,欠這麼多糧,小的我也心裡不踏實,縣令大人有意將官府作保的欠條銷欠,小人家中還有些餘糧,可以僅代表自家,支持您的政令……”

沙村的裡正慢條斯理地說:“可我們那裡能有多少人還糧,我卻不敢保證。隻能耐心去勸,但能勸到什麼地步,就如剛才那位村長所說,逼急了可能出人命,慢功夫又難有效果。”

“我們那的人不可能還的!”

薑山村的村長是個暴脾氣,直接將梁山伯頂了過去。

“彆看我們那的漢子天天都在種地,種的都是什麼玩意兒!我家五歲娃娃插得秧都比他們密!心根本就不在種田上,指望不到下頓的人,都想著靠借糧過日子呢!”

薑山就是之前梁山伯和祝英台去觀察農事的那座土坡,他自己見識過那些閒漢,自然知道薑山村村長說的不假。

他們每說一句,梁山伯的臉色便越凝重幾分。

鄞縣的這些村長裡正都是下麵地方上德高望重能夠服眾之人,可他們都不抱希望,情況隻會更差。

“要讓他們還糧,首先要讓他們相信以後不會再有水災,如果好好耕種,秋收後便能過上正常的日子,以後無需再借。”

梁山伯注視著堂下這些表情或不以為然、或義憤填膺的村長裡正,“你們就按我的意思去說,就說官府保證今年甬江不會再泛濫,現在好生耕種,還有希望。”

“這……這怎麼可能?”

幾個村長麵麵相覷,顯然覺得梁山伯說的都是荒誕之言。

困龍堤不除,除非今年大旱,否則肯定會泛濫。

就算這梁山伯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那也管不到人間的風雨之事啊!

“幾位老丈且回去和那些願意耕種的後生們好好宣講,如果他們願意好好種地的,就記好名冊,將名單送到官府來,我縣衙中可以先用官倉替他們償還這筆欠賬,再和我鄞縣縣衙重新訂立借據。”

梁山伯緩緩說出了自己的用意,“都是借,借富戶的,和借官府的,由他們自己選擇。”

“這,這不是一樣嗎?”

懸慈村的村長茫然地說:“既然如今已經是官府作保,和借官府的有什麼區彆?”

“自然有很大的區彆。”梁山伯耐心地說:“欠官府的糧食,縣中兵丁衙役便有權按時間去催討,如果沒法還債,就要用人力衝抵徭役償還;借富戶大族的糧食,要是還不了的,該如何衝抵,就是由富戶大族說了算,因為是官府作保,還要出人協助履約。”

他這一番話,有幾個聽明白了,態度頓時一變,肅容在一旁盤算什麼。

有的還沒有聽明白,怎麼聽都覺得是一樣的,表情迷迷糊糊,但還是硬生生記下了。

那薑山村的村長就屬於腦子不明白的,聽完了梁山伯的話居然覺得還是欠士族大戶的糧食好。

“我們村怕是沒人願意換欠條啦!那些士族老爺們都是好人,一直不要我們的利息和糧種,逢災年還施粥贈糧,欠他們糧食我們也放心!”

那村長一口否決了。

“我已經命人謄抄了各村、各鄉錢糧的數量和利息數,諸位村長回去時都領上各自村中的那本,回去商議後再決定如何做。”

梁山伯也不勉強,隻說出自己的計劃。

“至於更換欠條……”

“梁縣令,衙門外有一老農領著幾十個漢子叩門,說是要銷掉欠條!”

門外守衛的皂班匆匆入內,向著梁山伯稟告道。

“來人說是薑山村的鄉民!”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