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 風起雲湧(1 / 2)

人人都愛馬文才 祈禱君 6443 字 10個月前

元澄的死, 莫說在北魏驚起了滔天駭浪, 就算是在南梁, 也是驚天的消息。

北魏不比南梁,梁國不過是士族和寒門、皇權的爭鬥, 大部分時候還能維持著一種巧妙的平衡,而北魏除了文官和武官的鬥爭、地方和洛陽朝廷的鬥爭, 還有六鎮鎮將、雜胡作亂等各種內部矛盾。

元澄一輩子東征西討,境內的羯胡、氐人等雜胡都是他去招撫、安置的,北境的六鎮鎮將也深受他的大恩, 宗室更是不必多提,他本身便是北魏宗室的領袖人物。

原本這些矛盾都是由德高望重的元澄壓著,元澄一死,這些矛盾便劇烈的爆發了出來。

南北的消息並不相通,任城王府有自己的門路, 給花夭送來的訊息是“任城王遇刺身亡”,可昭告天下的卻是“病重而逝”, 要說這其中沒有貓膩,鬼都不信。

聽說元澄遇刺身亡, 花夭連一天都待不下去了,連賺錢的興趣都沒有,當天提著磐石就要向梁國告辭回北方去,是北海王元顥攔住了她, 並極力勸說。

“王兄已死, 即使你趕回去, 也於事無補。”

元顥語氣誠懇:“王兄舊部眾多,出了這樣的事,不可能就這麼息事寧人的,不必你回去,世子和他的那些知交舊部自會查明真相。”

花夭身份低微,她雖被封為送嫁將軍,但隻是個虛職,如今任城王一死,軍權還不知道落在誰的手上,她回去很可能就變成了雜牌將軍。

他和元澄是宗室兄弟,對元澄的感情自然比花夭更甚,可元澄是北魏兵馬大元帥,府上無一不是精銳,像花夭這樣的勇將都排不上號去,他自己也身手不弱,能讓他遇刺身亡、這裡麵的水有多深?

“我回去助世子一臂之力。”

花夭緊抿著嘴唇,“我的主公死了,我在梁國享清福,這世上哪有這樣的道理?!”

她咬牙切齒:“對王爺有殺心的,左右不過就是那麼幾人。不是胡太後,就是想要大魏動亂的那些胡人、漢人。北麵的契胡爾朱氏,南邊的蕭寶夤,誰不想王爺死?他們一北一南,這麼多年來招兵買馬,就是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機會趁亂而起,如今王爺出事,我們還談什麼和?還是乖乖回去罷!”

“恰恰相反,如果說之前我們來這裡隻是伺機而動,現在卻是必須要推動談和回去了。”

元顥苦笑:“正如花將軍所言,我大魏如今正值動亂的邊緣,如果這時候再和南梁起了刀兵,國內根本沒辦法兩線作戰。要是六鎮或雜胡起了事,王兄又去了,免不了要起用那些野心勃勃之人,南邊的蕭寶夤也好,北方的契胡也好,無論誰得了兵權,就會尾大不掉……”

“他們刺殺了王兄就是為了這一天。”他歎息:“比起趕回去為王兄上柱香,你更該做的是保護好使團裡諸位大人的安全,隻有促成了和談,讓我們平安回去,方不負王兄弟的犧牲。”

“那你們便速談!”

花夭歸心似箭,“談完了,我們一起回國去!”

“哪有那麼容易。”元顥搖頭,“我們能如此輕鬆南下,是因為王兄一路派人護送我們出國境,到了南方,又有梁國的軍隊前來迎接。過了淮水,裴家的衛隊又一路跟隨……”

“如今無論是哪路人馬對王兄下了手,他們都不會讓我們完成和談返回國內,說不得就在半路下手。”

遠的不說,蕭寶夤坐鎮壽陽,手握十萬大軍,他和梁國有國破家亡之仇,便是無風都要起浪,使團要是在兩國邊界‘失蹤’,蕭寶夤一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說不定就打著“替使節報仇”的名義調兵了。

除此之外,從南梁返回洛陽,路上山高水遠,要用最快的速度返回唯有借助騎兵,可梁國曆來是以水戰聞名,到哪裡去找能用的騎兵送他們回去?

就憑使團裡文官與勳貴組成的隊伍,還有那幾十匹馬,恐怕連通過封鎖都困難,更彆說帶回國書了。

元顥將眼下的形式一點一點分析給花夭聽,不僅僅是因為她是元澄的心腹,更是因為她是他們使團裡目前戰力最強之人。

當初梁弱魏強,他們挑選使臣都是按謝舉那邊的規格來的,幾乎都是能言善辯擅詩的文臣,既然要到這邊來宣揚“洛陽正朔”不輸漢人,就不能選太多的武將過來。

如今情況有變,想要安全的回去,就要倚仗真正打過仗、又熟悉魏國軍隊和軍中派係情況的花夭。

元顥和魏國的主使和屬官們其實都已經討論過了現在的情況,隻是苦於訊息不通,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國家現在已經是什麼情勢,其實最保險的做法便是一邊儘力打探北方來的消息,一邊聯係可靠的魏國軍隊來邊境將他們接回去。

做這些都需要時間,還需要有極為長袖善舞的外交手段,但他們使團裡的花夭深受任城王大恩,很可能完全不顧他們現在的處境就貿然回國了。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元顥便承擔起了安撫花夭,並勸服她以護送使團和國書回國為優先。

花夭不蠢,一思量就知道了這些“大人”們在顧慮什麼,不過她關注的重點不是這些。

“隻要能找到梁國的騎兵護送,諸位大人就啟程對吧?”

花夭站起身,作勢要走。

“花將軍,你去哪兒?”

元顥在她身後急急追來。

“我去找騎兵!”

***

魏國使臣因為元澄之死而亂成一團,梁國宮中也沒有好到哪裡。

元澄對外的死因是“病逝”,再考慮到南北消息傳遞的速度,這時候元澄說不得都下葬了,魏國內部是什麼情況也無人能得知,蕭衍連夜召來了去了北方的梁國使團成員入宮詢問情況,就連褚向和徐之敬這樣的屬官都沒有遺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