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嬴政神色如常,繼續道:“至於蕭何,亦可擢升至鹹陽。”
周邈卻有些擔憂:“史記記載,大秦禦史曾打算入朝進言、征調蕭何,但蕭何一再辭謝,才沒被調走。
可能蕭何他不想入鹹陽呢?
”
嬴政絲毫不覺得這件事麻煩:“朕下旨接劉季的家人入鹹陽團聚,又下旨征調蕭何入鹹陽,他怎會不來?”
周邈福至心靈:“陛下親自下旨,蕭相國不想因抗旨不遵,而被夷三族,那肯定是要來的。”
又靈光一閃:“而且因為劉季就在鹹陽,蕭何會猜測可能是劉季摸著了門路,才向貴人舉薦了他這個好友!”
“可是這樣,不是會讓蕭何念著劉季的人情嗎?”
嬴政並不擔心:“無妨,人到鹹陽了再說。”
等人到了鹹陽,征調的個中內情,蕭何自然會知道得清清楚楚。
既然始皇陛下這麼說,周邈也立馬就放心了。
突然周邈又想起來一個人!
“說起蕭何,有個成語是‘蕭規曹隨’!其中‘曹’字所指之人,就是曹參啊!”
“而曹參似乎也是沛縣的一員獄掾?”
曹參不及蕭何有名,但也是文武雙全的人才。——雖然文治方麵,因為蕭規曹隨,無為而治,有人覺得還有待商榷。
但那也是一個武德充沛的人才啊!
“大漢開國功臣中,居首功者蕭何,居次功者就是曹參。”
嬴政得知此人,當即又道:“人才自然是多多益善,聖旨中就再加上一個曹參,將曹參與蕭何一道征調入鹹陽。”
細數大漢功臣,周邈發現好多都曾是大秦官吏,不由得心疼!
“我泱泱大秦,其實人才濟濟,但都便宜了大漢!”
始皇帝·再次被殃及的池魚·陛下:……遺漏人才,是朕之過。
雖然知道周邈本意,但始皇帝還是覺得膝蓋中了一箭。
暗自決定:下次若非真正事涉絕密,一定讓知情的群臣也一道參與議事。
為君分憂尚在其次,主要是有聰明人能為周邈的言行描補一二,不必他獨自麵對。
一刻鐘之後,周邈從章台宮離開。
……
當日黃昏時,從章台宮中送出幾道旨令。
大秦的驛傳係統立即響應,帶著聖旨連夜上路。
在路上奔馳十日之後,最終到達泗水郡沛縣。
蕭何、曹參、呂雉及劉季的親人,都接到了縣令親自上門宣讀的聖旨。
接
著在三日之期的第三天,一行人結伴啟程,往鹹陽趕去。
差不多的時間,舊楚地的楚國貴族及富豪們,也已收拾家當上路了。
其中楚國大將項燕的後人——項梁、項伯、項莊帶上侄子項籍,並其他項家人和奴婢,終於也動身往鹹陽趕去。
此前項梁曾多番走動,意圖逃過這一次遷徙。
就在離成功脫身一步之遙時,被李斯派去的親信佐官——廷尉正監,給逮了回來!
彼時,項梁找了借口,把跑路之舉給糊弄過去了。
又回到家中時,悲憤太息曰:“時不我與,命不待我!”
大力少年項籍:“叔父,什麼意思?”
項梁先是一時語滯,而後暴跳如雷!
“叫你好好讀書你不讀!叫你學劍你又不學!非要學萬人敵的本事!”
“到了這個地步,你就到鹹陽去學吧!”
學書不成的項籍嘀咕:“在哪兒學不是學?”
項梁:“……”
熊孩子真是能氣死個人!
……
時間回撥。
劉季帶領縣裡的刑徒到鹹陽來應役,在這一趟公務還未結束時,就被一道旨令直接留在了鹹陽。
旨令大意有兩點:
“一、擢升劉季入博士部為博士,並賞賜一座章台東裡的宅邸以供居住;”
“二、不忍讓劉季與親人遙隔兩地,特允許將親人接入鹹陽居住,且此事已有專人前往沛縣。”
劉季接到旨令,首先想到的並非是皇帝要接了他的親人來鹹陽做人質。
——他區區一個奔四的小小亭長,有何可圖?竟然能讓始皇帝將他親人都接來鹹陽做人質?
劉季接了聖旨,送走宣旨禮官後,自言自語道:
“原以為仙使對我不甚在意,我的謀劃已經落空,沒想到其實已經替我向始皇帝引薦了!”
“果真如傳言所講,仙使是極為好心善良的一個人。雖沒能吸引仙使,被引為至交,但能得此晉升機遇也不錯了!”
劉季當即揣著聖旨,前往賜下的宅邸。
證明身份後,命令隨宅附贈的隸臣妾將宅邸灑掃乾淨。
第二天一早,什麼都沒帶,就空手空腳地搬進了宅邸住下。
事實證明,始皇帝確實大氣,賜下的宅子足以空手入住,衣裳鞋襪、床枕被褥是一應俱全。
當晚劉季就把自己收拾打整一番。
沐了發、浴了身,修剪了胡須和亂發。
第二天一早,整個人意氣風發,前往博士部報道。
……
大秦的博士部雖然是今年新建,但博士官早已有之,早年博士官以儒墨顯學的夫子大家為主。
博士部建立後,部中除不在少數的儒生外,還有文學和方術之士等。
博士也並不專治六經,學術方麵有所專長即可。
而博士可以參與廷議,討論國策,進言獻策。
博士部可稱之為大秦的智囊團。
——原本應該是這樣的。
始皇帝的計劃本就是以懷柔的方式,以文化達成統治天下人心的目標。
但是嘛,進度不佳。
博士部中占主導地位的儒生博士們,以冷漠回應始皇帝的熱情,以高傲消極,應對始皇帝的謙卑真摯。
——原本直到秦滅都一直是這樣的。
但曆史在這一日劈了個叉。
這一日,一個名叫劉季的無賴街溜子,奉旨入職博士部。
成為了一名不知道學術專長的博士。
硬要把劉季歸屬於某家的話,那他姑且能算作諸子百家中的名家‘辯者’吧?
畢竟嘴皮子厲害,也勉強算符合名辯之學。
劉季入職博士那一日,究竟發生了什麼暫時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