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 章 旅行周周寄回明信片(2 / 2)

“仙使慈憫仁厚,對吾等黔首也親切至極。”

陳平一句話出口,打破了現場尷尬的氣氛。

瞬間,眾人也紛紛誇獎起來。

“是啊是啊!仙使真是溫和親切!”

“正是正是。”……

還是那句話,他們未必知道仙使其人,但隻要知道周邈是鹹陽來的貴人就已足夠。

……

仙使頗為賞識一個切肉的陳平,且二人相談甚歡。

——這個消息,沒多久就徹底傳播開來。

於是等到晡時,周邈和扶蘇攜眾赴約宴飲時,就在席間見到了相貌英俊出眾的陳平。

陽武縣一方陪座的大嗇夫、眾嗇夫及縣中德高的父老,以及幾個年輕郎君,除了位高者幾人在堂上入座外,餘者都坐在堂下。

而陳平就是坐於堂上者之一。

且就挨著縣令、縣丞和縣尉,在其下首就座。

顯然,陽武縣令是一個頗懂人情世故之人。

讓陳平陪座貴人,這安排確實討喜。

既討仙使貴人的喜,也討陳平本人的喜。

——來日陳平出人頭地,總也要念著故鄉所在的陽武縣令的一份好。

可惜此次出巡的整支隊伍,心眼子平均下來,每個人都不足一個的。

反正周邈沒看出什麼來。

隻是在看到離席相迎的人之中,有陳平在時,倒也確實為再次遇見而高興。

“諸位免禮,都請入座。”

周邈上首尊位入座,扶蘇緊隨下首入座,其後眾人依次入座。

貴人到齊,宴飲開宴。

飯桌社交有扶蘇,周邈擺出高深莫測的仙使款兒,就開始專心吃殺豬菜了。

不算不知道,這一餐竟然是周邈穿越後,第一次吃到劁過的豬肉!

劁過的豬,沒有了香料都難以壓製的那股腥臊臭味。

又是在官府苑囿中放牧長大的,吃的是嫩草野菜,而非泔水和豬飼料,豬肉也就沒有‘三月肥’速成肉豬那股子油腥膩味。

入口的豬肉,似乎都格外帶著一股清香,沒有肥膩之感。

半大豬的肉質又剛好鮮嫩,咀嚼間一整個唇齒留香!

而燉煮肉的

鹽,也是放的他們自帶的雪□□鹽,沒有平常那股苦澀味。

疊加下來,這也太好吃了吧!

隻是簡單的清湯水煮肉片,配著豆芽和豆腐,竟也格外的清爽美味!

而宴上覺得豬肉好吃的,不獨周邈一人。

因為少見油星,又第一次吃到沒有腥味和苦澀味的燉煮豬肉片,他們比周邈的反應更大,簡直是驚為天人!

各人麵前食案上,迅速減少消失的那份豬肉,就是有力證明。

陳平抬頭誇讚:“經仙使所授神通劁過又養大的豬,肉質鮮嫩,香而無臭,實乃人間美味!”

“且長肉更快,這於天下黔首而言,更是天大福音。仙使功德深厚,可得黔首萬世供奉!”

誇人陳平是會誇的。

周邈雖然因為劁豬神通一詞,有些許羞赧不自在,更多的也還是高興。

又雖然,這一份高興,更類似於找到了口味相同的飯搭子。

“你也覺得這豬肉好吃吧!”周邈興奮地和陳平確認過,又開始勸菜:“好吃就多吃點,吃完再去添一碗,今天我們吃個過癮!”

為這一頓宴飲,宰殺了好幾頭豬羊。

堂上堂下入座參宴的也就二三十人,不至於一人一份就舀完了。

“……依仙使之言,平便再添一碗。”陳平神態大方道。

話落立即就有隸妾上前,端碗去再盛一碗殺豬菜。

陳平開了添菜的先例,之後就又有幾人先後添了菜。

可以說這一頓飯,眾人吃得是腸滿肚圓。

對此,陽武縣令高興,又沒那麼高興。

眾人吃得香,主要功勞在用仙使劁豬神通劁過的豬身上,以及鹹鮮不苦澀的精鹽,還有仙使手筆才有的豆腐、豆芽、腐竹和豆乾等配菜和小菜。

至於桌上的酒漿,仙使是嘗都沒嘗一滴,扶蘇公子等人亦然。

這樣一來,其他桌也不好舉杯自飲,於是就都剩了下來。

再者,都隻顧著往嘴裡送菜扒飯了,沒有空出一張嘴來交談。

飲宴期間,就過於安靜了些。

主要是周邈把飯桌社交,全權托付給了扶蘇。

而長公子扶蘇雖然知禮講禮,可一天趕路下來正是饑腸轆轆的,也不會為了與縣邑的

官吏嗇夫應酬,委屈自己的肚子。

隻等都吃飽飯了,才終於有時間來應酬社交。

社交的話題不知不覺地,就談到大秦近期的朝野大事。

又自然而然地談到了科舉取士,這一昭告天下、關乎重大的政略。

“……月餘之內,各科的三冊參考書目,應當就會下發至各郡縣了。”

這也不是保密信息,席上問起,周邈就順嘴透露了。

但對席上有誌科舉的陳平和年輕郎君們來說,先人一步得知科舉的詳細信息,便是占得先機。

陳平又發問:“隻不知這參考書目,是否高深淵博?吾等學子也擔心學不懂……”

科舉取士是周邈提出,推廣科舉也當有他一份責任。

聞言,耐心解答陳平的疑問:“明法、明算、明字和進士四科,每科三冊參考書目,都是朝野大儒大家彙編而成,重在實用,不在艱深,本也不是為了難住考生。”

“內容都是常見常會的,主要是給考生劃定了出題範圍。”

雖然這範圍是整三本書,可相比書海浩渺,已經縮小很多了。

得到周邈的回答,席上陳平和年輕士人們都鬆出一口氣。

周邈隨即又補充,“當然,作為選拔性考試,到會試和殿試時肯定會加大難度。雖然還在參考書目範圍內,卻也有出難題的出題方式。”

陳平理解,“這是理所應當的,有難度才能分出個高下。”

他隻需排除外物阻礙,再竭儘全力,總能博一個出身的。

這出仕的出身是高還是低,且看天下士人學子的高低,屆時就各憑本事了。

在科舉取士的詔令通告天下時,陳平就意識到這是他的絕佳機遇,並當即開始準備。

也積壓了一些問題,今日機會難得,便問出來希望得到解答。

“隻不知應試答題時,是用簡牘刀筆,還是絹帛毛筆?抑或是紙張毛筆?”

陳平此問一出,席上幾個人不由側目。

他們還什麼都不知道,陳平卻已經了解得如此細致了。

聽聞陳平交遊廣闊,如今看來所言非虛。

周邈:“雖然參考書是紙張印刷,但第一屆科舉仍舊用簡牘刀筆作答。絹帛太奢華,紙張尚未普及各郡縣。

“紙張毛筆作答,估計會在三年後的下一屆實行。無論是簡牘刀筆,還是紙張毛筆作答,其實區彆都不大。

其中的差彆,朝中的上卿們都會考慮周到的。”

“多謝仙使告知。”陳平放下心中顧慮。

簡牘刀筆作答的話,那他就不用花費太多時間練習軟筆字了,隻需專注學識本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