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 章 百聖歸秦(2 / 2)

馮去疾不由心中暗歎:首屆科舉尚未開考,仙使便已預知其未來趨勢。外界多有猜測科舉取士乃是仙使獻策,看來確是如此。

“仙使真知灼見,深謀遠慮。”馮去疾也同意道,“仙使祭拜孔廟,必然會抬升儒家地位。”

甚至不必多久以後,隻需十六場賜福暨動員大典結束,仙使之名就將響徹九州大地,受天下黔首狂熱信仰。

若仙使祭拜孔廟,不說天下士人如何,愚昧無知的天下黔首恐怕就隻知儒學,而不知百家。

馮去疾不由又暗歎:陛下對仙使信任之深,可比當初放心王大將軍率士伍六十萬攻楚了。

“那這樣一來,就妨礙了陛下的謀篇布局。”周邈陷入苦思冥想之中。

眾人也是無法可施。

內室一時安靜下來。

叮!

智慧的燈泡陡然亮起!

周邈從後世兼收並蓄的文化繁榮中得到了啟發:“既然拜祭孔廟是有必要的,而僅僅祭拜孔廟又會導致失衡,那何不多祭拜幾家?!”

“仙使之意是?”

周邈此時是靈感迸發:“不僅祭拜儒家至聖孔子,還祭拜亞聖孟子、後聖荀子,從內部平衡儒家勢力。”

“還祭拜法聖商鞅①、兵聖孫武、道聖老子!末了再稱讚一番百家諸子。”

儒法道兵,是大

秦從百家中選的四家主要學說。

眾人雖不曾全部聽過各家的聖人,但因為知曉仙使用意所在,那麼聖人名頭而已其實無關緊要了。

“東周以來五百年春秋戰國,百家學說林立、爭芳鬥豔。如今大秦一統天下,百家爭鳴也當有一個體麵收場,正如天下歸秦,百家自也當歸秦。”

周邈一番言語,就此開啟器百家聖人學說歸於秦學的‘百聖歸秦’局麵。

從高中就是辯論社骨乾的周邈,一旦進入狀態,腦子運轉速度是極快的:

“而且,科舉取士的教材編寫不就正在這樣做嗎?尤其是進士科《經學》,擇取了儒法道兵的子經精華,彙編而成。”

就像北宋朝廷都能彙編七部著名兵書頒行一部兵法叢書《武經七書》。

大秦自然也能融合百家,形成秦的文化體係及‘秦學’。

“始皇陛下其實已經在這麼做了,此時如果我公平地去祭拜儒法道兵四家聖人,再在祭文中稱讚其餘百家,豈不也是代表大秦的一個非正式表態?”

始皇陛下是皇帝,輕易不能表態,但他是仙使,就靈活方便得多了!

非正式表態,就是youknow,但不可言說。

“妙哉!”馮去疾等人再次稱讚。

馮去疾:“今日二十儒生擋道,未必沒有因科舉教材下發後,儒生儒家想要爭權奪勢的原因。”

“但若仙使平等地祭拜百家聖人,便是側麵透露了大秦對百家的態度:兼收並蓄。如此一來,百家在野之士見大秦朝廷態度已定,自然而然便會與時變化。”

畢竟百家聖人尚曾周遊列國、遊說諸侯,此時的百家可沒後來被獨尊的儒家那樣清高迂腐。

叔孫通重製朝儀就是識時務的典範,被太史公稱為‘漢家儒宗’呢。

周邈的中二之魂突然蘇醒:“百家爭鳴當已歇,百家聖人應歸秦!”

與時變化的儒家,確實適合封建社會的統治。

但就一定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嗎?

反正周邈相信,現在的始皇陛下,能夠兼收並蓄,結束百家爭鳴,使百聖歸秦!

……

仙使周邈召集隨行官吏‘夜議’時,孔子故居所在的闕裡。

裡門雖關,也有夜深未眠

的人。

廟屋三間的孔廟旁東側,居住著孔子八世孫孔鮒及幼弟孔襄兩家。

兄弟二人的父親孔慎曾在魏國為過相,二人也旅居魏地,魏國滅後便返回故裡,在此守廟及看管先祖孔子遺物。

往常都遵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今晚卻是無法入眠。

前日從薛縣來的門生叔孫通②,也隨其侍立堂中。

日入時分的那場大典,神異仙跡猶在眼前,耳邊也似乎還在響著魯縣百姓的狂熱高呼。

這本是一場孔家也當歡喜同慶的盛典。

但在這場大典之前,卻發生了二十孔門儒生,攔道辱罵仙使一事。

雖當下大典後全城陷入狂喜中無暇他想,但隻用等仙使離去,魯縣百姓狂熱退卻,那時與仙使有關的此事必將傳揚得儘人皆知。

不,不僅限於魯縣。隨馳道的修建,二十孔門儒生攔道辱罵仙使,將傳揚得天下皆知!

“孔門將要被千夫所指啊!”

“倨傲無禮,竊據權柄,辱罵仙使,孔門的名聲已然全毀了!天下之大,孔門或將再無立足之地!”

麵容年輕的叔孫通,卻是沉穩道:“因此正該趁仙使尚未離開魯縣時,去解開個中誤會。”

孔鮒狠狠瞪一眼幼弟孔襄,終是無奈道:“如何解開誤會?當街對峙之事,道旁屋內必不缺見證之人。何來誤會一說?”

二十儒生攔道辱罵仙使,確是事實。

怪隻怪,那些儒生太過倨傲不遜,又太過急功近利。

下首的孔襄低頭不敢作聲。

叔孫通早已看出端倪,卻隻作不知:“可誠如仙使所言,那二十儒生不過是竊居孔裡,偷享先師香火祭祀、寄生墓旁的蟲豸。”

“如何算我孔門之人?”

孔襄失態驚聲道:“你是說將他們逐出門牆,拋棄他們!可若是將他們交出去,始皇帝必會將他們夷三族!”

這不是知道招惹仙使的後果嗎?哦,當初不曾料到仙使確有無上神通,不知大秦仙使確實不容冒犯?

未知全貌就貿然而行,豈非更顯莽撞愚蠢!

畢竟是尊師之弟,叔孫通隻是反問道:“可若不交出去,仙使執意追究,或是始皇帝為維護仙使之威,難道就不會夷他們三族嗎?”

“可,可一部《經學》儒學獨占半壁……”

“愚不可及!”年輕的叔孫通也有少年意氣,聞言當即怒道:“仙使既未曾因儒生是孔門門生,就屈尊禮遇,難道始皇帝會因為吾等是尼父後裔,就抬手放過嗎?!”

<p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