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匠籍改革的必要性!(1 / 2)

“啥,解除匠籍?不行不行,你小子可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要是此例一開,以後我大明哪來充足的工匠可用……”

聽到錢寬上下嘴皮一碰就要除去兵仗局數十名‘匠戶’的匠籍,想都沒想,老朱就毫不猶豫的開口拒絕了。

所謂匠戶,乃是指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專業戶,如鐵匠、木匠、石匠、船作匠等等。

因為這些手藝多數都以家族傳承的方式在民間流傳,所以世代從事這一行業的家族自然就成了專業戶。

早在唐朝時期,如同上番戍衛的府兵一樣,工匠每年也要在官府作坊內服番役二十天,稱為番匠或短番匠,算是有了匠戶製度的雛形。

隻不過,真正意義上的匠戶製度,卻還是後來的蒙古人建立元朝後才確立下來的。

蒙古人最初設立匠戶的目的,隻是為了保證兵器和武備相關製造的需要,為他們發動戰爭提供穩定的後勤支持。

所以早期的匠戶,基本都是蒙古人在征服過程中從歐亞各地?掠收集而來的俘虜所組成。

既然是俘虜,那這些人的地位自然非常低下。其勞動完全也是無償性質的,隻有最基本的衣食保障,人工成本可以說基本為零。

因此,嘗到了甜頭的蒙古人在建立元朝後,乾脆就把民間工匠家庭跟原來在戰爭中俘虜收集而來的工匠全都集合了起來,單獨設立了一個匠籍,並規定這些家庭之後隻能世代從事自己的行業,以方便他們繼續壓榨剝削。

而大明建立後,老朱雖然打出了‘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的口號,但對於蒙古人確立下來的一些製度還是不可避免的有所沿襲。

比如像匠戶這種集中管理專業人士的製度,就就非常受老朱的青睞。就連他引以為傲的‘養兵百萬而不費百姓一粒米’的衛所軍戶製,其實也都受到了這匠戶製不少的啟發。

沒辦法,如今大明剛剛立國不久,正是百廢待興之時。像匠戶製這種幾乎沒有成本的好事,怎麼可能不被向來秉承著花小錢辦大事原則的老朱所青睞。

“嘁,不就是個匠戶製嗎。小婿敢保證,隻要能夠廢除這匠戶製度,彆說是普通工匠了,就算是堪比魯班的能工巧匠,我大明也絕對不會少,更不會缺!”

麵對老丈杆子的小家子氣,原本隻是為了自己的承諾給兵仗局少量匠戶除籍的錢寬,卻是忍不住乾脆更進一步,直接提出了全麵廢除匠戶製度的想法。

沒辦法,雖然匠戶這種固化的製度保障了最基本的生產效率,但卻是徹底的扼殺了工匠的創造力跟想象力,對於大明及整個華夏的科技發展來說,其影響實在是太過惡劣了。

就拿原曆史上的大明火器史來說,早在明初就定型的火門槍‘三眼銃’,其形製直到大明滅亡,整整兩百多年時間硬是沒有一丁點兒改變。

而且即便就是這種簡單原始的火器,明軍也寧願使用早期生產的產品。因為越是中後期生產的火器,其質量就越堪憂、炸膛的可能性自然也就越大。

至於像鳥銃這種代表了火器發展潮流的火繩槍,朝廷工坊裡的成品合格率更是低到了一個令人發指的程度,導致軍士都直接拒絕使用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