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衙管理層嚴重缺員,那就招唄,任人唯賢、脾性耿直的鄭縣丞表示,如果是賢能之人,就算奉上知縣的職位,讓他聽命於人,也不是不可以!
他眼巴巴地看著洪典史,可洪修隻能搖頭歎息,整個鄂倫縣裡,才能過人的還真沒幾個。倒也不是一個沒有,可有限的那幾位能人,都是戴罪之身的流放犯人呀!
大雍律,罪犯終生不得啟用!雖遠在邊陲,他們也不敢挑戰王法!
除了這幾個外,縣裡大多是沒什麼學識又膽小怕事的普通老百姓,求生尚且艱難,哪有讀書開智的財力和能力?
彆說恩科早已停了,就是十年前國力尚可時期,他們鄂倫縣也沒出過幾個文人。整個縣城唯一的秀才公,享年五十有六,上個月剛過世!舉人老爺更是一個也沒出過!
哦,不對,本來他們這還是有文人的。殉職的趙知縣是學曆至高點,進士出身;而剛上任的鄭縣丞,則是考中舉人後,直接做雜貳官的。因為沒打點銀子,他開始連縣丞都沒得做,先是當了五年的教諭,升到主簿後,又在那個職位上磋磨了七八年,才在年前被任命為鄂倫縣縣丞的。
而縣衙裡的那一班官差,大多隻識得幾個大字,就連洪修他自己,也因為出身行伍,退役後因為戰功優異,才被舉薦到了這裡做了個從九品的小武官!這如果是個文官呢,還可以算是九品芝麻官;可他是武官,還是個從九品,真的是不入流了!但官職雖小,好歹在這縣裡還能說得上話,不過,再往上的梯子也算是斷了,蓋因他武功雖不錯,可鬥大的字識不得一籮筐,晉升無望嘍!
當然,如今朝局動蕩,能保住命就不錯了!特彆是幾遭曆險的兩人,如今升不升官的,根本不在他們考慮範圍內。朝廷內憂外患,他們真心覺得哪怕一輩子窩在這鄂倫縣裡,隻要平平安安的,也知足了!
鄭縣丞和洪典史的心裡想著,能太平地在這鄂倫縣過小日子就好,也就更迫切希望縣城能自給自足,固若金湯了!
所以他們有誌一同地把目光投注到了準備落戶的秦校尉及其親族身上,該說不說,這個四百人的隊伍裡,有能力者著實不少!
他們一路觀察所見秦校尉領導有方,智計百出,堪為定海神針;衛小哥武功了得,指揮得當,頗有大將之風;秦小公子和他的表兄弟,兩位少年英才,文韜武略樣樣精通;秦娘子和她侄女、高徒,也是秀外慧中,巾幗不讓須眉,而且據說秦娘子和她侄女醫術了得,手上有好幾個獨門秘方,這可是能給大家的生命安全添磚加瓦的呀!
其他眾位有能力者,就不一一概論了,隻看這支隊伍中,身懷武藝者,已達上百人,他們的百來個大小孩子都識文斷字,還會記賬。這些人如果能為咱們鄂倫縣所用,何愁不興旺發達?
想通此節,鄭縣丞恨不得立馬拉了秦校尉、衛小哥來,給他們授予官職,共商大計。但人家現在一沒落戶,二沒住處,正是焦頭爛額的時候呢,當然不能操之過急了!
因對人有所求,所以秦校尉提出的買地買房置業訴求,兩位縣衙長官自然是無有不應的。
午時過半,收拾乾淨的縣衙花廳裡擺起了接風宴,說是接風宴,其實飯食很簡單,五菜一湯,已是能拿出來的所有了。赴宴之人也不多,唯鄭縣丞、洪典史、秦校尉、衛林、秦裡正這幾人爾,上午趕路的趕路忙活的忙活,大家都餓了,一通風卷殘雲和花式吹捧後,一時酒足飯飽,雙方也迅速達成了一筆互相都滿意的交易!
桃源村滿意的是,他們沒有動用原有資金,僅用昨兒的戰利品,就把自己需要的落戶置產搞定了!
前兒剿滅了馬賊後,搜刮到的金銀就有一萬五千兩左右,按桃源村的慣例,參加戰鬥的隊員先分三成,三成足有四千五百兩,均分給隊員們,包括洪修和一乾官差都有,每人得銀四十兩(這讓一眾官差都喜出望外,這四十兩銀他們要乾好幾年呢!)。
剩下一萬零五百兩銀,秦校尉承諾拿出五百兩來撫恤殉職的十幾位官員,有親人的給親人一筆贍養費,沒有親人的,就把撫恤銀給他們立碑厚葬!這些都是為民犧牲的烈士,要讓老百姓都記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