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太和七年,李德裕代牛僧孺為相,這時李昂讚揚殷侑對典籍的了解,並與鄭覃相比較。李宗閔認為鄭覃兩人的見解不夠全麵被貶,李昂還任命鄭覃為禦史大夫。”
皇帝心,海底針,一言不合就被送出京城。
李世民無語,“再後來呢。”
“到了太和八年,鄭覃被任命為戶部尚書,而李德裕罷相,李宗閔複相,與李訓、鄭注聯合將李德裕黨全部解決。隨後,李宗閔和盟友楊虞卿得罪皇帝被流放,鄭覃又任刑部尚書。沒多久鄭覃又任右仆射,兼任國子祭酒。”
“這裡牽涉到李宗閔與李德裕父子的仇怨,他們相互傾軋近四十年,被稱之為牛李黨爭。”蕭然說到這裡忍不住提及此事。
“這個黨爭持續到李德裕和牛僧孺死亡才算徹底結束。”
李世民倒是沒有過多驚訝,朝堂上的黨派之爭十分正常。
蕭然繼續往下說:“在甘露之亂結束後,宦官脅迫下,李昂召鄭覃和另一仆射令狐楚進宮複查王涯的供詞,王涯和其他官員意圖推翻文宗,讓鄭注當皇帝。隨後,李昂讓兩人留在宰相官署關注後果。事情短暫平息,鄭覃和李石一同被授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於宰相。同時鄭覃被封為滎陽公。”
“鄭覃和李石拜相後,以仇士良為首的宦官經常羞辱朝臣。鄭覃、李石則以李訓、鄭注最初是由宦官王守澄所舉薦來回應。至此,朝臣就依靠鄭覃兩人來保證人身安全。”
“沒過去多久,揚言要屠殺朝臣的宦官田全操回京,引發恐慌。鄭覃提出讓李石避難,李石拒絕,認為如果宰相逃跑了,整個長安都會陷入恐慌。鄭覃被說服,和李石力主不再牽連李訓等被誅官員的親屬。”
又多出一個新的宦官,李世民臉色微沉,“這田全操可否詳細說說。”
“他曾被李訓鄭注貶官,還暗中通知當地官員,令其將之秘密決殺。但甘露之變,讓田全操得以脫險返回長安,並在路上大放闕詞。”
“他入城,凡儒服者,無貴賤,當儘殺之!”蕭然道。
李世民冷聲道:“好大的口氣。”
“當時田全操入金光門,整個長安朝廷亂了,新任宰相李石、鄭覃正跟大臣們在血跡未乾的中書省議事,一聽消息轉眼間在座大臣跑了一半兒。鄭覃也想跑,但被李石阻攔。李石找到仇士良,仇士良假意地安慰了幾句,說有他在,姓田的不敢鬨事。”
“結果田全操沒鬨事,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