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也隻能自己去伺候那些牛。
給它們添上草料,還喂了幾桶加了鹽的溫水。
照例還得清理牛棚。
說起來,原主家裡是真的不缺錢。
家裡就這麼兩口人,還都是一老一少,土改又是按著人口分的田。
並不像後世是按照成年男性數量來分的。
所以每年都會剩下不少的糧食,留夠兩人的口糧,大半都被拿去賣掉了。
所以原主父親陸續寄回來的錢也根本用不到。
因為用不到,所以也沒有去換成東北幣。
上次出去回來後,李想國還整理過,家裡有差不多近千萬的東北幣。
還有三百多萬軟妹幣,這要是換算一下,妥妥的又是接近四千萬的東北幣。
在這個年代的農村,絕對算得上家底殷實。
就這,還沒算家裡的房子還有三頭牛。
原主和他奶奶當時還真想著,母牛生母牛,三年五頭牛。
所以年初,看著價錢合適,外加著本身也得伺候小組的耕牛。
就買了兩頭母牛加上一頭公牛,都是剛成年的。
這樣,有公牛能乾活,母牛能下崽。
過幾年就能有一大群的牛。
而且這兩頭小母牛也爭氣,都配種成功了。
生產期倒是不怎麼好,估摸著正好趕在過年前後。
不過總歸伺候好了,也沒太大問題,那樣明年就有五頭牛了。
那樣不管是繼續養著,還是養大了賣掉,都是好事。
發展生產,實際上也是這時期有了土地和家畜後,廣大農民都有的普遍想法。
誰還不想自家的生活能更好些呢?
可李想國有著後世的記憶。
哪怕沒親身經曆,卻也多少知道後麵的曆史。
好日子沒幾年,就該成立公社了,這些家畜以及田地都要轉為公有資產。
在這過程裡必然涉及大量的資產,那為什麼會出現一平二調三收款的行為也就完全不奇怪了。
所以那個時期,很多人都是偷著把耕牛殺掉賣肉,避免被低價公有化。
就像小崗村,加入高級社之前,有耕地一千一百畝,耕牛二十六頭。
僅一九五六年冬天,小崗村就死掉了十七頭耕牛。
到一九六二年,小崗村的耕地僅剩下一百畝,耕牛僅有一頭半。
躺平,人家也是認真的。
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現在的一切社會行為,都能在曆史中找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