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2 / 2)

洗刷過後,他才再套上棉襖,出門忙活起來。

再去喂了牛,這才去院子裡,把擺著豆沙和粘麵子的蓋簾端端回去放到西屋。

這些肯定沒凍透,不過等到明天再拿出來凍一天再收起來就行了。

豆包已經凍透了,外表也不再是剛出鍋的金黃色,而是變得有些蒼白,隻有一點淡淡的淺黃色。

把凍在蓋簾上的豆包磕下來,放進一個乾淨的袋子裡,拎進了倉房。

裝了大半袋子的豆包也在走動間互相撞擊,發出清脆的叮當聲響。

倉房正中的地上,有一口直徑一米多粗,一米多高的陶缸。

放下袋子,搬開壓在蓋在缸口蓋簾上的石頭,挪開蓋簾。

能看到缸裡已經放了幾個裝著東西的袋子。

借著門口傳進來的微光,李想國踩著小凳子,彎腰在缸裡翻找一下。

從一個袋子裡掏出一團人頭大小,淺黃色的麵團放在蓋簾上麵。

這是早幾天磨的湯子麵。

湯子麵放在屋裡很容易發酵過頭,吃起來太酸。

所以當時留下小半盆吃了幾天,剩下的也都放在外麵凍起來了。

東北很少有人會在夏天做湯子麵。

除了容易酸,還容易變質壞掉。

那樣吃了輕則上吐下瀉,重則會要人命。

晚上拿回去放盆裡解凍,到早上就能用了。

明天早上,他準備吃湯子。

不過自己上次磨得不多,估計這些也不夠自己吃到過年的。

李想國也準備過幾天再泡一些苞米碴子。

估摸著等到泡好,這些湯麵也該吃得差不多了。

找去吳二叔家磨了,這樣就夠今年冬天吃的。

李想國也不由得想到,之所以東北冬天會把湯子麵和粘麵子凍起來的習慣。

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年代沒有後世袋裝的水磨糯米粉之類的加工方式。

可能也是考慮濕麵在室溫下容易變質,這些東西冷凍解凍也不影響使用。

所以,才會把這些東西全都凍上,隨用隨取。

這個年代東北用水磨加工的東西會再曬乾的,李想國能想到的也隻有土豆澱粉。

東北農村製作土豆澱粉有兩種辦法。

條件好的地方都是用機器或者是石磨加水碾碎。

然後除渣沉澱,最後得到濕潤的澱粉。

另一種是把土豆洗淨堆放在缸裡,直接加水浸泡等著土豆腐爛。</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