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2 / 2)

視線所及路儘頭的遠山,也在這晨光中,呈現著淡淡的灰,猶如一張水墨畫。

昨天晚上吃的黏餅子,所以一直到現在也不怎麼餓。

李想國乾脆也先把家禽放出來,再把牛喂好,這才去洗漱一番,開始不緊不慢地準備自己的早飯。

確認過那團湯子麵已經化開,李想國在鍋裡添上兩瓢清水,開始燒起來。

等到水開以後,他從湯麵上扒下來兩塊拳頭大的湯子麵,用手搓成團放進鍋裡。

畢竟隻有一個人,所以他也隻搓了兩團就停下來。

湯子還是現吃現做的更好吃,做起來也不麻煩。

這麼兩團就足夠自己吃一頓的。

淺黃色的麵團進入開水鍋,表麵很快就被燙熟,變成了金黃色,猶如一塊半透明的蜜蠟。

麵團燙了兩分鐘左右,李想國就把它們用筷子紮住撈到邊上一個空盆裡。

用筷子把麵團搗碎並攪拌著,讓外表燙熟的麵和裡麵的生麵均勻地混合起來。

李想國再拿著勺子從鍋裡舀了開水澆到麵上,並且不斷地攪拌著。

直到湯子麵達到合適的稠度才停下來。

生的玉米粉基本沒什麼黏性,哪怕水磨磨出來的湯子麵也一樣。

直接用它攥湯子,很難形成長條,不等下鍋就都斷了。

即便下鍋以後也往往不等定型,就化到開水裡。

做出的就隻能是一鍋麵糊糊。

燙過的湯子麵,部分澱粉因為受熱會糊化,黏性增大。

這樣才能保證攥出的湯子綿長順滑,不容易斷裂。

下鍋的湯子也更堅韌耐煮,吃起來口感也更好。

畢竟不經過多次嘗試,也很難掌握內裡的各種細節。

即便李想國也是經曆了幾次失敗,外加向著鄰居的嬸子、伯母們請教,再多做了幾次掌握了這些關竅。

畢竟,即便腦子裡有相關的記憶,也不是什麼東西隻靠著看就能學會的。

不像上輩子時候,很多人已經放棄使用純手工的方法製作湯子。

都是使用類似手持餄絡床之類的工具來製作湯子。

外加著每年因為吃湯子之類的酵麵食物中毒的事情也屢見不鮮。

所以也不乏避之不及,乾脆不再吃湯子的。

這個年代,攥湯子需要使用湯子套。

湯子套是個一節手指長,兩端開口的圓錐體。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