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1 / 2)

當初跟聾老太太逗悶子,說四九城就屁大一點兒,當然也是隨便說說。

實際上,就算路上車子不多,李想國也騎了一個多小時才到了騾馬市大街。

果子巷隻是賈家胡同北邊兒的一小段。

最繁華的時候,不到兩百米的巷子裡,有幾十家果鋪。

不過到了這個時候自然也已經蕭條下來,有的關門落鎖,甚至有不少連招牌都拆了。

看起來這裡的搬遷也已經勢在必行了。

騎著車子進了巷子沒多遠,李想國還看到傳說中傻柱學過的“譚家菜”在這裡開的飯店。

不過這個時期,實際上是當年譚家的幾個家廚在這裡經營,並沒有真正的譚家人。

譚家菜在這裡經營到五四年,後邊就搬去了西單,最後進了四九城飯店。

沒剩多少家果局裡麵品種也大多以本地水果為主,真正的“南鮮”不算很多,倒是也不再拘於批發,同樣也做零售生意。

隻是這些東西的價錢,那就不是普通居民能享受得起的。

隨便找了一家店,買了七八根甘蔗,讓夥計都給砍成一米左右的長段,紮成一捆。

也借機問了下這邊兒的情況。

店裡的夥計一邊忙活一邊跟他說。

他們也已經接到通知,也要搬去永定門外邊兒的沙子口。

他們老板是準備等幾批貨忙完了就搬過去。

不過巷子裡不少店不想搬遷,乾脆就準備歇業了。

李想國不由得感歎,要是這些老板聰明,拍拍屁股走人,那還差不多。

要不然去不去那兒能有多大差彆,注定隻是溫水煮青蛙罷了。

夥計也跟他說,大的幾家店還在這邊兒沒搬過去,要他彆去沙子口那邊兒。

這邊兒沒的果子,那邊兒也沒有。

更何況以後都不知道有多少果子能運過來呢。

老板去談買賣沒在,所以夥計什麼都敢隨口說。

上邊兒老板犯愁就行了,他一雇工,是沒必要幫老板犯愁的。

店少了,轉起來自然快多了。

一圈逛下來,也沒用多少工夫兒。

等他騎著車子出了果子巷,車子上除了一捆甘蔗也就隻多了兩個袋子。

一個裡麵裝了幾個菠蘿,還有兩個木瓜。

剩下的那個袋子裡裝了個七斤多的菠蘿蜜。

至於彆的水果,李想國就沒買了。

剩下有的基本都是一些柑橘屬的水果。

可以說除了買來吃,基本上都沒有任何的種植價值。

想買這些,也隻要到南鑼鼓巷的果鋪轉一圈就有了,倒也沒必要今天買。

他回頭最多也就是買些自己吃,連種的念頭兒都沒生起過。

淮南為橘淮北為枳,這都快成普遍真理了。

當然橘子和枳是兩種植物。

隻是單純的因為北方氣候不適合橘子生長罷了。

又不像後世,就算到了南極,照樣可以通過保護地栽培種植熱帶作物。

這也不是他放棄的原因。

他不種這東西的原因最主要是各種柑橘科水果,基本都是偶爾發現的芽變種或者是長期反複雜交選育的成果。

能大麵積種植的,都是依靠無性繁殖來的。

自己種下去種子,都未必能發芽。

發芽了,也未必能結果。

就算結果了,還未必好吃。

自己就想吃幾個橘子,也真沒必要拿種子在這兒死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