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征兵之前,先送溫暖(1 / 2)

官員們的猜測沒錯,涇縣果然開始了征兵。

與此前偷偷摸摸的方式不同,這一次再也不需要遮遮掩掩,而是直接貼出了榜文,並派小吏們奔走宣告。

征兵!

民團!

一份冠冕堂皇的榜文告示,由青州知州楊一笑親手撰寫,其內容沒有任何花哨,甚至文采比不上小學童……

但是,百姓對這內容很喜歡。

“青州府衙,布此通告,宣於諸民,鹹使聞之。”

開頭這一段話,雖然文縐縐的,但由於古代布告的格式全都如此,所以任何一個老百姓都能聽懂,比如征稅的榜文,比如征徭役的榜文,古代榜文出具之後,並不隻是在衙門貼一份,而是會派出小吏奔走,四下宣讀榜文相關!

之所以如此,有兩個原因,一是確保百姓知曉政令,二是在宣讀時進行講解,畢竟百姓大多沒有學識,即使看到榜文也看不懂,所以需要講解,才讓百姓明白。

征稅榜文,每年都有!

徭役榜文,經常也聽!

故而百姓們對於文縐縐的榜文開頭,並不會表現出茫然無解的情況,因為聽多了之後都能明白,榜文的開頭沒有實際意義。

真正需要在意的內容,是榜文開頭後的正文。

而關於榜文的宣讀,也不是一日間結束,原因是各鄉各村都要照顧到,有時候甚至要走進田間地頭,尤其是眼下涇縣的情況,到處搭棚子住著遷徙之民,所以想要全部宣知,肯定要耗費大量時間。

比如今天,是第三天,其中一支負責宣讀的小吏隊伍,出城之後走到了大約十裡之處。

昨日天色漆黑時,他們在這地方收差,故而今日要從這裡開始,以保證宣讀任務不會遺漏百姓。

咣咣咣!

到了地方後,照例先是敲響一陣銅鑼,通過鑼聲吸引百姓注意,同時大聲吆喝進行招呼。

當百姓們從棚子出來後,小吏並沒有第一時間宣讀,反而先是打開各自背來的口袋,笑容滿麵並且語氣溫和的送溫暖。

送溫暖……

這個詞是知州楊大人親自擬定的。

小吏們以前從未聽過這個詞,然而最近這個詞兒非常火爆。

以前,小吏們出來宣讀榜文,要麼是催收稅賦,要麼是征發徭役,所以麵對百姓之時,他們得板著一張麵孔,不但故意裝作凶神惡煞,而且語氣帶著強硬的威逼。

百姓們自然十分反感,一邊聽榜文一邊罵罵咧咧。

然而自從楊大人擬定了送溫暖的詞兒,並且專門定下了相關的送溫暖政策,小吏們忽然發現,他們宣讀榜文變的輕鬆起來。

再也沒有罵罵咧咧的情況出現,反而場麵變的十分歡欣鼓舞。

話不多說,打開口袋,一個小吏笑容如同春風,開始招呼聚集而來的百姓,大聲道“鄉親們,準備好,有碗的拿著碗,沒碗的拿木瓢,或者直接把衣角掀起來也行,兜住我們將要發放的糧食……”

“大家彆嫌少啊,按人口一人一捧糧,畢竟這隻是讓你們聽個榜文而已,不可能平白無故發放太多的賞賜。”

“一人一捧糧食,全家七八口就是七八捧,足夠煮上一大鍋稀粥啦,喝下去可以哄著肚子不餓。”

“哈哈哈哈,不用行禮不用行禮,記住了,這是咱們知州楊大人的一點心意。”

“楊大人說了,以後知州衙門會形成慣例,凡是涉及擾民之舉,必須予以相應補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