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紀搖搖頭道:“一般情況來說是如此……可是殿下,您同樣該看到最後那酸棗之盟在陛下的戰鼓聲中一日崩潰……此乃攻心伐謀,比什麼都要強。”
“臣敢打賭,這些關東反王此次雖然活著回去了,可此戰將會成為他們的終生夢魘……此後天兵所致之處,應當都會很輕鬆吧。”
去疾聽了若有所思道:“老師的意思是,這些敗軍之將、敗陣之兵會將父皇的英明神武傳播到關東各地,從而徹底動搖這些反王的統治根基?”
丙紀微微頷首,露出了一副‘孺子可教’的表情。
他說:“行了,今日陛下難得會去早朝,太子殿下也好好準備一下吧……如今陛下雖然早朝,但主要還是看殿下您的表現。”
去疾略略緊張地點點頭,便起身與丙紀告彆。
與丙紀一番話令他心有所得,也是對自己那親叔叔的伐謀攻心之道感到欽佩極了。
他一個人想到激動處就忍不住起身來回行走了一陣,恨不能自己也可以像王棄那樣親自提兵去攻略四方。
不過他知道自己沒有那種才華,他隻能儘量做到讓適合的人呆在適合的位置上……
“去疾,你還在這裡呢?正好,隨我一同去早朝吧。”
王棄路過了禦書房,就看到了剛通宵處理完政務又和丙紀一番對答之後的去疾。
去疾那年輕還顯得青澀的麵容上立刻閃過一絲苦澀……他為何還會在此,你心裡就不能有點逼數嗎?
難怪那些外朝大臣們最喜歡皇帝當甩手掌櫃讓他這個太子來監國了……他現在也分外期待那種時刻,簡直和放假一樣。
不過最近難得和王棄有這麼同行的時候,去疾也是大著膽子問了剛才一樣的問題:“叔父為何要放任關東反王收拾兵力安然撤回呢?”
對於這個問題,王棄想也沒想地就答道:“那是因為當時我們已經有了六萬俘虜,若是再多來一些,光靠關中地區可就撐不下去了。”
“乾脆讓那些反王把自己的人都帶回去,彆來我這蹭飯吃浪費軍糧。”
這答案著實是超出了去疾的預料,他壓根就沒想到王棄的想法竟然如此地‘接地氣’……隻是單純的當時軍糧不夠吃……
去疾略略有些無語地說:“可是叔父,就算這樣你也可以將對方先擊潰啊,隻是少抓俘虜罷了……”
王棄點點頭道:“是啊,這是很簡單,可我不想來年派兵來收複失地的時候,得到的隻是一片被兵災肆虐過後的焦土。”
“原本我大彭,現在應當是要休養生息的時候啊。”
去疾這才是被震懾住了……他忽然間領略到了什麼一種真正的皇者之心。
比起丙紀說的那種所謂攻心伐謀,其實王棄更在意的是地方百姓是否會被亂軍所害!
各方反王是逃得狼狽了一些,可是這樣一來他們也會收束自己的軍隊加緊趕路,而不是留下來禍害地方。
去疾忽然覺得眼前的叔父無比高大了起來,他在這一刻覺得自己學到了許多事情……
叔侄兩沒有再多說什麼,他們一同來到了上朝的前殿,先後落座之後讓文武百官參拜。
去疾漸漸地領悟了王棄的想法,也有了自己的成長,所以這一天在朝堂上與袞袞諸公討論政務時,首先要確定的是這一條政令下去是否會擾民……
開始對普通百姓表現出了極大的寬容與耐心,這也是與他之前的作風完全不同的。
他其實本就成長於民間,對於民間之事有很深刻的理解。
隻是先前他在袞袞諸公麵前終究有所膽怯,不敢將自己的真實想法有所表現……但這一刻,他變了,也讓朝堂上的諸位大臣們感受到了他的變化。
丙紀見此情形忍不住含笑撫須,他認為這樣的太子距離他理想中的聖君又更進了一步。
而其他大臣則是紛紛對去疾刮目相看,因為他們注意到太子這是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政治立場……這很了不得,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政治上成熟的開始。
“父皇,兒臣以為如今大彭的法令對於那些屬吏來說太過苛刻了,稍有犯錯便是要下獄處置……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去疾竟然還一咬牙,提出了自己有生以來的第一條建議。
王棄一個恍惚,仿佛又看到了郡邸獄中那個被犯婦撫養、由罪吏教導的孩子……
他不由得看向了丙紀,就發現丙紀也是一臉驚歎地看了過來。
萬一忽然‘哈哈’大笑道:“太子能有此見自然是極好的,既然這事是你提出來的,那朕便讓你與廷尉一同重新製定這條律令如何?”
去疾立刻答道:“多謝父皇成全。”
眾臣都是露出了驚訝的神色……他們注意到,這是皇帝要讓太子真正涉足核心政務了。
這才多久?
這種培養力度,怎麼看都不像是對‘過渡品’的態度。
他們這才意識到當今天子陸頎恐怕是認真的了……可是群臣再看太子身邊的屬官……好家夥,不聲不響的,儲君身邊已經有了一個不起眼但很可靠的小團體了。
王棄注意到這些官員們已經開始注意到了去疾身邊的位置……他覺得可不能讓他們這麼閒下來了胡思亂想。
所以他乾脆利落地拋出了一條在當時絕對是屬於驚雷的政令……
開設科舉,來年開春就開第一科,為國選良才!
群臣直接驚呆了,這種開創性的政令讓他們一時間毫無頭緒。
當時就有人要反對,可是還沒等眾臣說什麼的,王棄就已經頒布了第二道政令……
成立‘國書坊’,刊印石渠閣中經典藏書發布天下,天下學子皆可由此購買經史學習。
而隱藏在這兩道政令之後的,則是林觸奉命以內庫之銀錢建立了多座造紙坊,直接批量製造物美價廉的白紙,以為這兩道政令的執行提供物質基礎……順便也充實一下王棄的內庫。
這種突如其來的政令肯定是迎來了群臣的反對……主要是他們都沒想明白這樣的政令是否對朝廷有利,所以不想這麼急著做決定,想要讓皇帝暫且押後再說。
可是吧……王棄將‘國書坊’的事務直接交給了陳昀去辦。
陳昀沒有拒絕……士為知己者死,他已經不會再對王棄的指令有任何的遲疑了……甚至也因此,他以相國之尊替王棄抵擋掉了太多的反對意見,讓這件事情得以被立刻執行了下去。
很顯然,陳昀已經成為了王棄掌控朝廷的一件絕佳工具……這麼出色的工具人,他可不舍得隨便丟棄。
王棄當然知道科舉改革會有多大阻力,可也正是因此他想要在給去疾先打好基礎……而且當前的情況,還是實行科舉製的絕佳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