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沒有船也是海軍!(2 / 2)

不是霍克型,民國空軍的調度權不在海軍手裡!

8月份開戰以來,300多架空軍戰機已經基本上見底了,僅有的30來架,現在都部署在南京周邊,用來保衛首都。

金山衛這一仗,日軍護航艦隊有兩艘航母,而且距離日軍占領的上海機場很近,從一開始華夏守軍就沒準備安排空軍出戰!

也不是伊爾型,雖然彭小文和季莫費伊·季莫費耶維奇·赫留金一見如故,但是也沒本事讓人家赫留金帶著還沒熟悉好環境的蘇聯誌願航空隊過來參戰助陣!

彭小文和老毛子的關係隻能弄來一件皮夾克,暫時還弄不來飛機。

那所以,就隻能是海軍的那兩架水上飛機了……

但卻不止兩架!

呼!呼!呼!

兩架水上飛機飛過去之後不久,又一個編隊飛了過去!

呼!呼!

又一個雙機編隊!

前前後後,左左右右,高高低低,總共六個編隊,十二架飛機!

這是民國海軍航空部隊所有的家底!

沒有了!

再多一架都沒有了!

“什麼情況啊?沒告訴我能出來這麼多啊!”

彭小文自己都懵逼了。

當時在戰術設計的時候,彭小文根據威勝號水上飛機母艦的性能特點,設計出來了這個“田忌賽馬”的戰術。

150重炮以現有條件根本無法弄到島上去,那就配置在陸地上去轟鬼子運兵船!

小島上,配置炮兵觀察組和電台,向150重炮陣地提供坐標!

小鬼子一定能夠從精準的轟炸落點修正判斷出島上有人,那麼大概率他們會派出海軍陸戰隊登島。

那麼水上飛機,就可以掠海飛行,去欺負這支嘗試登島的小鬼子陸戰隊!

當時彭小文算了一下,覺得兩架水上飛機火力不太夠,當時彭小文記得羅誌通沉吟一會兒,問彭小文,多少架才夠?

那個口氣,彭小文咧咧嘴,說算了吧,還是從老戴的彆動隊抽調一個班,讓他們在島上和鬼子捉迷藏埋雷挖陷阱吧。

當時羅誌通並沒有多說什麼,隻是讓彭小文先按照水上飛機打登陸艦的戰術去做設計。

“知道嗎?小文。”

鄭翊漢拍拍彭小文的肩膀,自豪地說道:“這是咱們海軍自己生產的飛機!”

“啥?你們海軍,還會造飛機?開玩鬨的吧!還是我聽錯了?”

唐盾有點不太理解,還以為剛剛被炮彈震的耳朵出了問題。

“哈哈!你沒聽錯!我也沒開玩笑!你不信你問問你們長官……”鄭翊漢隨口說了一句,轉臉看見了唐盾肩膀上的少校軍銜,又改口說道:“你問問小文!”

“真的假的?”

唐盾看向彭小文。

彭小文咧嘴笑著點點頭,說道:“咋了,咱們華夏自己造個飛機,這有啥需要大驚小怪的嗎?”

唐盾撓著頭皮,那表情,仍然是不可思議和難以置信。

1937年華夏的確有自己的飛機製造廠,而且早就有了。

早在1918年2月,腐朽無能隻會地圖開國的北洋政府,其海軍部就支持成立了馬尾海軍飛機製造處,這也是華夏第一所近代化飛機製造工廠。

很多人一聽馬尾這個名字,都能想到馬尾造船廠。

木有錯!

由於辛亥年之後,北洋政府停止了造船,改稱向列強貸款購買,所以船政局和馬尾造船廠就形同廢棄。

經過多年的艱苦抗爭,海軍部終於是劍走偏鋒,申請了一個飛機製造廠的牌照,專門研發製造水上飛機。

這樣一來,船廠的各種設施便被調給飛機製造廠使用,並在船廠裡興建了飛機裝配廠和機庫,在臨江地段鋪設了飛機的滑行水道。

所以說,從一開始,華夏製造飛機的設施,一大半都是造船機器!

雖然一窮二白,但是海軍部有個老寶貝,薩鎮冰。

老薩就一通召集,當年他送出去留學的那些學子們,紛紛放棄國外優越生活,回來幫他創業創新!

這其中最牛的是四個人,號稱“麻省四傑”,全都是麻省理工航空工程係碩士!

最出名的有兩個,一位叫巴玉藻,是美國通用航空公司首任總工程師,另一位更厲害,他叫王助,1917年他被一家剛成立兩年的飛機公司聘請為總工。

聘請王助的這家公司,正陷入倒閉風波中,原因是他們製造的一架水上飛機首次參加評選沒拿到美國軍方訂單,如果半年後改進型號仍然無法通過,公司就要歇菜了。

王助擔任總工之後,用了半年時間,設計出一架雙浮筒雙機翼的水上飛機,成功通過美國軍方測試,以57.5萬美元的高價拿到了50架飛機的訂單,拯救了這個小公司。

這個小公司後來發展成了巨無霸,叫波音。

王助被人家波音恭敬地稱為“波音之父”,他拯救波音的故事至今還在波音的博物館裡。

這麼一批精英的助陣,1918年8月,馬尾海軍飛機製造處就生產出了第一架水上飛機!

此時的飛機結構還沒有輕質鋁合金,仍然是以木質為主,國外飛機用料都是昂貴的胡桃木,巴玉藻王助等人反複試驗,篩選出篩選出產自福建的杉木、樟木、梨木和白麻栗木四種,分彆用於飛機的各類機構使用。

此後短短兩年多時間,馬尾飛機製造廠自行研製生產了包括水上初級教練機、雙翼水上轟炸機、雙翼水上魚雷轟炸機、水上教練及偵察機、雙操縱係統教練機、雙翼水上偵察機等在內8個型號的飛機。

其中雙翼水上教練機“甲一”號,飛行最大速度達120公裡/小時,整個座艙還采用了先進的串列式雙座雙操縱係統。

1927年北伐勝利南京國府成立,海軍飛機製造處改名為海軍飛機工程處,隸屬海軍總司令部。

再後來,1929年,巴玉藻被日本間諜刺殺,王助接任工程處領導,繼續研發製造飛機。

然而由於海軍派係爭鬥,國軍派係內鬥,1931年海軍飛機工程處被合並,廠長王助被迫辭職。

再後來,當然就是四大家族要貸款買飛機,飛機製造廠研發經費從減少到停止,直到抗戰爆發後,又緊急啟用王助等人,以“第八修理廠”的名義組裝進口飛機散件以支援抗戰,王助並沒有推辭,再次挺身而出。

雖然王助的人和事情都很冷門,但他後來曾經寫推薦信給麻省理工推薦了一個華夏學子,他那個學生天下無人不知。

感動是肯定的,可是劃不來啊!

這麼打,不夠本啊!

看著頭頂飛過去的機群,彭小文心都在哆嗦。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