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給了《少林寺》。
這部在曆史上取得光輝成就的電影,現在說不準了。
二人繼續研究,《太極2》要留出充足的時間做後期,《孤兒怨》也一樣,如果明年還去柏林影展,那太倉促了……忽地,二人不約而同的道:
“去戛納吧!”
“去坎城吧!”
坎城,是香港人對戛納的叫法。
“戛納電影節每年5月份舉辦,時間非常充足,我們可以帶著《太極2》《孤兒怨》《致命彎道2》《黑暗侵襲2》去賣片。”
“哇,一下四部片,肉眼可見的實力增長。”
陳奇點點頭,又道:“不過拖到5月份,我的回款又慢了,我還想繼續拍片呢,公司資金緊張。”
“如果有困難,長城可以……”
“不不,我有一個法子。《太極》賣了那麼多地區,應該都上映了吧?”
“應該是的。”
“成績怎麼樣?”
“我零零散散的有一些反饋,說票房都不錯,你想做什麼?”
“其實呢,我這次來還帶了一盤拷貝,我預剪了5分鐘的內容。麻煩叔叔請日韓、東南亞的片商過來,我們先看一看。”
“你是……”
傅奇一愣,古怪道:“你想賣片花?!!”
“不不,我這叫預告片,比片花良心多了!”陳奇笑道。
港片賣片花,始於50年代。
當時二戰剛結束,東南亞的華僑們思鄉情切,對充滿中國傳統風味的電影需求量大增,香港各大電影公司拍出來的作品供不應求,賣片花由此而來。
後來東南亞政局不穩,各地區政策時有變化,賣片花一度歇菜。
進入80年代,港片又開始繁榮,先是東南亞的片商卷土重來,到80年代後期,台灣電影解禁,台灣的片商揮舞著鈔票瘋狂湧入,再度讓賣片花興盛起來。
片花不等於預告片啊,這點要分清!
片花講究點的,會弄一張海報,印上主演照片。
不講究的,寫一張紙條,上麵包括片名,主演——通常都是大明星,然後就沒了。拿著這張紙條,就可以從台灣、東南亞片商手裡撈錢。
比如王家衛拍《東邪西毒》,片商一瞧,臥槽,這全明星陣容的武俠片啊!
掏錢!必須掏錢!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最最過分的是啥呢?一次性列出十部電影的片單,忽悠片商掏錢,每部片一般給20%-40%的定金,這就拿了一大筆錢了。
然後就拖啊,十部片猴年馬月能拍完呢?
最後隻交了三四部,片商都被坑死了。
賣片花的好處是盤活了資金,壞處就是不思進取,粗製濫造,信譽丟失,是港片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還是老生常談,香港電影人賴大陸,賴得著麼?
港片是他們自己玩死的!
而陳奇要賣的,是貨真價實的影像素材,這叫預告片,太良心了。
…………
“啊~香港真是飄散著一股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氣息呢!”
幾天後,日本東寶公司的中村真二在香江落地,用日語特有的感歎調嗶嗶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