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嵩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嬰兒,弓開如滿月,箭去似流星,正中靶心,引得眾人齊聲喝彩。
皇甫嵩卻搖頭笑道:“這種步射,算不得本事,敵人又非死物,任你開弓瞄準。須如李將軍馬上馳射,隨手發矢,方可破胡。”
賊曹掾等人皆道:“皇甫公過謙了。”
皇甫嵩年近五十,確實當得了一個“公”字。
他雖是將門之後,但在“知兵”方麵的名聲不如盧植、朱儁(jùn)、董卓等人。
公元175年,九江蠻叛亂,朝廷以盧植為九江太守而將之討平,後廬江蠻又叛亂,朝廷再以盧植為廬江太守將叛亂討平。盧植現在朝中任尚書,名義上屬少府。
公元178年,交州梁龍、南海孔芝叛亂,攻破郡縣,數年不能平。公元181年朝廷以朱儁為交州刺史,擊斬梁龍,平定叛亂。朱儁因功被征為任諫議大夫,屬光祿勳。
董卓在公元166年和167年也有破羌建功的履曆。
北地郡諸郡吏稱呼皇甫嵩為“公”,除了因他年長而表示尊敬,更因為他上任一年來的種種舉措而心生敬佩。
皇甫嵩看似遊山玩水,示人以怠,其實是帶著賊曹掾等郡吏,將北地郡各部落人口、營寨、地形、行軍路線都摸得一清二楚。他所編練的郡兵加上皇甫家部曲,人數並不多,不過五百人,但皆勒以兵法,訓以軍陣,務求做到令行禁止,令下如山。被皇甫嵩以軍法斬殺的郡兵不在少數。
皇甫嵩又親自拜見傅氏、謝氏族長,借用其部曲。
傅氏出自北地靈州,漢末朝廷失去對北地郡北部的控製,靈州等縣落入胡手,傅氏無奈遷至泥陽。(注:此處有爭議。主要是東漢末年的靈州到底在何處,一說是在銀川附近[北地郡北端],一說是在慶陽附近[北地郡南部],但同為傅介子之後,傅燮記載為靈州人,傅巽卻記載為泥陽人,本書合理推測傅氏從北靈州南遷至泥陽)
傅氏乃前漢名將傅介子之後。傅介子劍斬樓蘭王、立威異域,廣為後世傳誦。
傅氏詩書傳家,又因其祖傅介子之故,不忘武事。現今傅氏以傅燮名聲最大。
傅燮少年時入太學,當時洛陽“遊學轉盛”,太學“至三萬餘生”,又拜師“通儒”劉寬。
傅燮性格中有剛烈一麵,脾氣頗為執拗,不甚討劉寬喜歡,所以後來也沒得到曾經兩次出任太尉的劉寬之助,一直未能入仕。但他多所交遊,知兵法,通武略,很受有識之士推崇。其中一人就是鄰郡皇甫嵩。
皇甫嵩能得到傅氏、謝氏支持,跟傅燮大力勸說不無關係。兩人對羌胡十分熟悉,都主張先武後文,先剿後撫。
皇甫嵩尊重傅燮,不願辟他為郡吏,而是延請為“軍師”,請其協助出謀劃策,以討羌胡。
針對諸羌蠢蠢欲動的跡象,傅燮提出先擊青山羌、次之丁奚羌、最後繞擊歸德羌背後的方略,與皇甫嵩不謀而合。
籌劃即將成熟之時,皇甫嵩收到上郡太守勉昂請求共剿關羽之議,派人給勉昂回信道:“關羽雖是重犯,其眾不到百人,小患耳。郡內羌胡方是大患。嵩謀劃有年,已有定計,懇請公大張聲勢,出兵白於山,牽製歸德羌。關羽等輩,嵩回軍之時,反手可滅。”
勉昂對皇甫嵩掃清北地的大計劃深表讚歎,回信同意,同時心中又有些失落。
皇甫嵩出身將門,能得到傅、謝支持,聚兵數千。自己因為投靠了閹宦,聲名狼藉,無兵可借,不得不盤剝百姓、買馬募兵。
勉昂臉色變幻,良久才喃喃道:“問心無愧足矣!”
關羽送走突延乞後,一邊派人四出打探,一邊苦苦思索,三天後,綜合各種信息,終於做出一個痛苦的決定——
放棄李村,向東遷移。
不管是鮮卑大軍南下,還是皇甫嵩有所謀劃,關羽這點人手都起不了任何作用,彆說火中取栗了,自保都難,不管任何一方經過,都會順手滅了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