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宋高宗趙構禪讓後。】
【宋孝宗趙眘登上皇位。】
【做為太祖一脈的趙眘來說,對於趙構把皇位傳給他,是抱著感恩的心,對趙構極為有孝心。】
【趙構要錢給錢,要官給官。】
【趙眘倒也不是愚孝,不對的地方,就是不對。】
【就比如在嶽飛冤死方麵上。】
【哪怕是趙構這個太上皇當事人,還尚在。】
【趙眘也為嶽飛平了冤。】
【為嶽飛建廟。】
【並追諡號武穆。】
【太上皇趙構自是不滿,也沒辦法,他自己也清楚,殺嶽飛,民間是怨聲載道。】
【那麼孝宗時期,辛棄疾在乾嘛?】
【為什麼不重用辛棄疾北伐。】
【宋高宗趙構一生反對抗金,還是主和派頭子。】
【趙構和辛棄疾的抗金理念,是相反的。】
【故此,宋高宗時期不任用辛棄疾為將,而是把人放到地方為官,這是大環境因素。】
【但是,宋孝宗趙眘可是主張對金用兵。】
【那為什麼還是沒有重用辛棄疾。】
【是因為“歸正人”的身份,不被信任嗎?】
【不能說完全沒關係,有這麼一點點關係,再加上各方麵的因素,這才導致了辛棄疾抱憾一生。】
【那麼歸正人是什麼意思?】
【朱熹說,歸正人是失陷的中原地區人士。】
【也就是說,在金占領區域生活的北人。】
【後回歸南宋。】
【改邪歸正者,為歸正人。】
【恐怖不恐怖,就因為趙構的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國策。】
【這才多久。】
【這些文人士大夫都開始分類高低,尊卑了。】
【彆覺得這樣說有點誇大其詞。】
【還真沒有誇大其詞。】
【有一部分人肯定三觀很正,不會這麼認為。】
【但是就怕,潛意識打上思想鋼印。】
【一種現象變成了一種習慣,有些人哪怕三觀正都會不知不覺的掉進去。】
【為什麼這麼說。】
【在南宋攻金的時候,就有官員的對話。】
【有個官員認為,隻要開啟北伐。】
【在中原生活的有識之士,一定會響應揭竿而起一同抗金。】
【然而另一個官員卻說,中原無有識之士。】
【要不然也不會在金苟活,一定會揭竿而起對抗金。】
【這位官員明顯就很無知。】
【這對嗎?】
【當然不對!】
【在金人占領的地方生活的百姓,他們想嗎?】
【他們也不想啊。】
【是因為他們造成的這一切嗎?】
【也不是啊。】
【不是趙宋皇帝、大臣和軍隊舍棄了這些百姓?】
【他們何錯之有。】
【估計還有人說辛棄疾的長輩還在金做過官。】
【那不是更能看出辛棄疾年少起義,然後效力南宋的難得之處嗎?】
後世實時彈幕——
“南宋自己都說了,南人歸南,北人歸北。
拋棄了整個中原的百姓。
稱臣納貢,自棄正統。
偏安一隅,自絕天命。”
“先逃跑的反而歧視守家的,這妥妥的無恥啊。”
“知恥的會逃跑嗎?”
“還有人說南宋富裕的,有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