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小皇帝才十歲。】
【褚太後不得已再次臨朝聽政。】
【桓溫沒有得到禪讓皇位,還不是攝政大臣。】
【不久後進京,朝堂上有風聲說桓溫是來爭奪皇位的。】
【桓溫此時已經患病,逗留了不久,就返回了。】
【並且讓人催朝廷,給他加九錫之禮。】
【謝安和王坦之得知桓溫病重,故意拖延。】
【直到桓溫病逝。】
【桓溫死前把兵權交給了弟弟桓衝。】
【而東晉朝廷追贈桓溫為丞相,諡號宣武。】
【在司馬曜在位期間,重用謝安為相。】
【且在淝水之戰以少勝多取得了勝利。】
【說起淝水之戰,就要介紹一下主導這場戰役,率90萬大軍南下進犯的苻堅了。】
【什麼樣的人,率90多萬大軍被東晉8萬大軍擊敗。】
【難道說是又一個赤壁之戰?】
【苻堅是前秦開國的弟弟,在他弑殺哥哥的兒子後。】
【登上了皇位。】
【苻堅在位期間先後滅了前燕等國,統一了北方政權。】
【無論是皇權、亦或者是悍將都遠遠不是東晉可以比擬。】
【要知道苻堅可是擁有90多萬大軍。】
【有人反對他南下討伐東晉時,說東晉有長江天險,不好攻伐。】
【苻堅就曾說,投鞭斷流的話。】
【大概的意思就是說,他們前秦大軍每人丟一根鞭子,就能讓長江斷流。】
後世實時彈幕——
“沒有這麼多兵力,至少苻堅的大軍沒有全部到達,是總90多萬大軍。”
“我都傻眼了,這兵力苻堅怎麼輸的。”
“王猛死的時候囑咐了半天,不讓苻堅打東晉。
他不聽,本來和東晉劃江而治不香嗎?
結果落了個兵敗身死,何苦呢?”
“苻堅後期有些飄了,好大喜功。”
“其實當時苻堅的實力,他要統一全國也是可以的,隻是戰沒打好而已。”
“這兵力陣容在當時統一全球都沒問題。”
“回複樓上曹操也是這麼想的。”
“淝水之戰和赤壁之戰一樣,如果北方勝了。
國家就統一了。
不會有後來的連年戰亂,百姓顛簸流離。”
“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
“驕兵必敗。”
“跟袁紹一樣,優勢打成劣勢了。”
“苻堅這麼豪華陣容居然敗了。”
“東晉勝在運氣好啊,謝安好像也沒啥計策。”
“回複樓上謝安坐在那裡就已經安定軍心了,沒有運氣一說,換個人可能早跑了。”
“所以說兵在於精而不在於多,烏合之眾一看不利自然就一哄而散。”
“苻堅也不會打仗,至少沒有統領軍隊的能力。
王猛一死,他統領就完了。”
“這麼一看還是東晉厲害,十六國除了前秦,沒人主動招惹他。”
“慕容垂故意不出力,對不起苻堅。”
“淝水之戰,打完了,一大半人還沒趕到現場。”
“慕容垂會真心替苻堅攻打東晉麼?
假設淝水之戰東晉打輸了,苻堅打贏了。
南北統一,慕容垂還有機會光複大燕嗎?
所以彆看他兵力多!
人心不齊沒用!
反觀東晉,門閥士族與東晉皇室遭遇滅頂之災時上下齊心,同仇敵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