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司馬道子歲數大了一些後,就有些昏聵了。】
【他奢侈無度,以各種名義聚財。】
【也是這個時候,朝政開始腐敗,農民起義開始經常性的爆發。】
【這也讓皇權的威信減弱不少,皇權自然更加衰弱。】
【因為不滿司馬道子。】
【王恭和殷仲堪起兵對抗東晉的朝廷。】
【而桓玄等人紛紛響應。】
【司馬道子一看不妙,便把政權一股腦交給了兒子司馬元顯。】
【桓玄趁勢占據了江陵一帶,隨後控製了東晉三分之二的地方。】
【司馬元顯以皇帝的名義下詔書,羅列桓玄的罪狀。】
【要討伐桓玄。】
【也沒辦法啊。】
【桓玄要是不討伐,這東晉算是名存實亡了。】
【桓玄也不退讓,發布檄文,起兵直指健康城下。】
【司馬元顯戰敗被殺,司馬道子也被流放。】
【自此桓玄獨攬大權,封自己為丞相太尉。】
【最後還不滿足於此,讓司馬德宗把皇位禪讓給自己。】
後世實時彈幕——
“桓玄乾了他爹桓溫不敢乾的事情。”
“東晉百年間,大臣不爽就攻入健康錘司馬家的皇帝(狗頭)。”
“整個南朝就是荊州和健康的戰鬥,有了荊州就可以和健康朝廷掰手腕。”
“晉的皇帝也太窩囊了,誰來都錘幾下。”
“司馬德宗說實話挺可憐,一個傻子也不能苟存。”
“東晉的門閥從未消失過。”
“皇帝成了提線木偶,這樣的事情在東晉正常。
天下能當皇帝應當是有德者居之,老百姓生活幸福。
反之權臣當道必有內亂。”
“這也證明了,朝堂上的權力爭奪,對世族門閥的影響不大。
就拿桓溫這個權臣死了。
他兒子桓玄還能有這麼大的兵權。”
“認真學習,萬一有一天穿越用得上。”
“桓玄差他爹桓溫太多了,要是篡位後就組織北伐,可能皇帝位置還能多坐幾年。”
“桓玄當皇帝不把反對份子殺乾淨,當個屁的皇帝。
好好給司馬懿學學。”
“桓玄能力不行啊。”
“桓溫、苻堅、劉裕都是各領風騷幾十年,要是放在同一時代會有怎樣的故事。”
“桓玄比他爹桓溫有種多了,他爹想了一輩子,要麵子不敢做。”
“回複樓上環境不一樣,桓玄麵對的是一個分裂的北方。
外部威脅不強,當然可以更多的把力量用在對內上。
他爹桓溫麵對的可是剛統一北方的前秦,迫使桓溫必須和王謝合作,把全部的力量都用在對外上麵。”
帝王空間。
司馬懿張嘴連吐幾口血。
這樣的東晉讓他心痛如刀攪。
司馬家的皇城再次被人踏破,皇權再次被人用武力獨攬。
甚至還逼迫了皇帝禪讓。
罷了,罷了。
晉朝的建立,也許一開始就是錯。
皇帝禪讓就禪讓吧,至少傻皇帝應該能保留一條命。
就算桓玄想要做做樣子,也應該讓傻皇帝善終。
一瞬間,司馬懿仿佛蒼老了幾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