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李林甫見唐玄宗李隆基對安祿山很是喜歡,就舉薦了安祿山為節度使。】
【安祿山先後兼任三地節度使。】
【成了北方實權的土皇帝。】
【手上擁兵20餘萬。】
【這也讓安祿山滋生了野心。】
【他暗地裡開始籌備謀反,在入京朝拜的時候卻是諂媚無比討好唐玄宗。】
【就比如安祿山拜唐玄宗不拜太子。】
【被人訓斥後。】
【安祿山就說他是個粗人,隻知皇帝,不知有太子一說。】
【這種拙劣的表演,唐玄宗還挺喜歡。】
【更扯淡的是,安祿山還請求非常受寵的楊貴妃認他為養子。】
【要知道這安祿山比楊貴妃還大十六歲,再加上安祿山300多斤的大胖子。】
【兩人站在一起。】
【說是父女都一點都不誇張。】
【一般人還真舍不下這個臉,但是安祿山卻非常的自然。】
【為了取悅這個楊貴妃,安祿山先拜她,後拜唐玄宗。】
【等唐玄宗詢問為什麼這樣時。】
【安祿山說他是胡人,母親應尊為第一位,而父親則在第二位。】
【唐玄宗不責怪,反倒很是喜歡安祿山。】
【有人說安祿山是因為楊貴妃才得勢,也是因為楊貴妃,唐玄宗才這麼喜歡安祿山的】
【還有說楊貴妃和安祿山有不正當關係。】
【這些都是假的。】
【首先唐書上沒有有關記載。】
【而且楊貴妃也沒有和安祿山單獨相處過。】
【楊貴妃的堂哥楊國忠和安祿山關係很差,等他為宰相的時候。】
【甚至和玄宗說過,安祿山包藏禍心可能要反。】
【安祿山能平步青雲,其實和當時是宰相的李林甫有很大關係。】
【李隆基一開始不信安祿山會造反,但是經不住楊國忠常常念叨。】
【於是派了人去查看。】
【安祿山也不是傻子,給予重金讓來的使者幫他說話。】
【結果使者回去就說,安祿山“忠心耿耿”對大唐和陛下沒有二心。】
【楊國忠認為這次是打草驚蛇。】
【李隆基心生一計,召安祿山進京。】
【安祿山表現的一點防備都沒有,以最快的速度進了京。】
【在李隆基麵前哭訴一頓感恩。】
【反倒是鬨得李隆基有點不好意思了。】
【安祿山自己也是嚇了一身冷汗,萬一李隆基把他留在京都,他之前準備的謀反大計可就全部泡湯了。】
【好在這玄宗足夠昏庸。】
【不隻是看不出他安祿山的野心,還深信不疑。】
【安祿山回去之後也加快了造反的速度。】
【很快由安祿山主導的“安史之亂”,重擊大唐盛世。】
後世實時彈幕——
“當時都說安祿山要反,唐玄宗李隆基是真的老昏了。”
“安祿山就是那種能屈能伸的人,這樣的人最可怕了。”
“安祿山這種人,就是放在現在也是吃香的,沒辦法,會說好聽的話,會辦事,會來事。”
“玄宗晚年腦子進水了!他才是殺死楊貴妃的真凶。
開元盛世毀於他手。”
“人老昏庸,樹老心空。”
“李隆基年輕時真的無敵,老了真的不是一般的昏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