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明主。
可惜早逝,要不然又哪裡輪到弱宋。”
“柴榮是最可惜的,從基礎乾起來的,知道百姓疾苦,也知道朝政弊端。
他當皇帝,對天下百姓有益。
胸中又有大誌,且有謀略。
要是他真的活到六十餘歲,後周盛世未嘗不可!”
“之前看有人吹柴榮,貶低趙匡胤,我還覺得不該。
看了柴榮的人生。
我隻能說貶低的對,狗屁弱宋!”
“冷知識柴榮繼承郭威皇位,是以兒子身份繼承的,所以到死都是叫郭榮,趙匡胤給改成柴榮。”
“屬於五代皇帝中的明君,就是在位時間短。
要是再給三十年,大事可成!”
“宋太祖趙匡胤的名聲在曆史上之所以不好
一宋積弱,二靖康恥,三害忠良。
四宋徽宗,五趙佶,六柴榮……真的太多槽點了。”
“柴榮的戰功彪悍,當時像是南唐、北漢和遼國都不是其對手。”
“十年平天下,十年富百姓,十年盛世可臨!”
“柴榮打的南唐納貢稱臣,攻打幽雲十六州連連報捷。
可惜,就在這時柴榮死了。”
“值得敬佩的異姓父子倆,郭威傳位柴榮乃是一段佳話。”
“我個人覺得柴榮早逝肯定是可惜的。
但是按照當時的環境和情況。
趙匡胤當皇帝是最適合的。
至少在我們上帝視角來看,在亂世幼帝明顯不妥。”
“被低估的皇帝柴榮!”
“兄弟們一定要注意身體健康啊,一切的基點都是要長壽。
要不然哪怕胸有大誌。
依然會壯誌不酬,空留遺憾!”
“現在看來諸葛亮這種賢相真的是罕見!”
【北漢和遼見郭威死了。】
【便聯合在一起攻打後周。】
【柴榮禦駕親征率軍在高平一帶打敗北漢和遼軍。】
【北漢更是元氣大傷。】
【史稱高平之戰。】
【柴榮在高平之戰揚了國威後,又滅了後蜀。】
【隨後製定了先南後北的策略。】
【打得南唐稱臣納貢。】
【其他一些小的政權見此,也紛紛向後周求和,表示願意稱臣納貢。】
【柴榮隨後把目光放在幽雲十六州。】
【並禦駕親征開啟攻遼的號角。】
【後周大軍勢如破竹。】
【連下數州。】
【打的敵軍接連敗退。】
【後周在柴榮的東征西戰下,成為了最大的政權。】
【統一全國,似乎也是指日可待。】
【後周的內部,因為以文治之。】
【社會很是平穩。】
【然而遺憾的是柴榮39歲病逝,後麵便是之前講的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了宋。】
後世實時彈幕——
“這麼一看,郭威和柴榮兩人做的一切政策都是為他人做嫁衣了。
就這國力和戰力。
隻要彆太荒唐,掃蕩統一五代十國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宋太祖趙匡胤的功勞,似乎也沒多大了。”
“回複樓上趙匡胤對柴榮肯定是愧對的,但是多少有點功勞。
幼帝在這亂世怎麼可能長久。
要麼被奪權,要麼被廢。
亂世還是以誰拳頭大誰道理大的。”
“回複樓上是車神統一了五代十國,也確實不是弱智就行。”
“柴榮和趙匡胤都還行吧,唯獨可惜了幽雲十六州收回晚了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