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5 章 各行祖師ax(2 / 2)

所以寧波的老話‘堰成成甬,造就寧波城’,就是這麼來的】

天幕貼出它山堰水係動圖,生動而形象地展示出鹹潮如何被打回,洪水又是怎麼被各壩此導分流的影像。

喜得王元暐當場撕開衣袍下擺,咬開手指臨摹起來。

仙人雖沒有細說造就原理,但有此建造圖,已是為他們節省大力,正感謝間就聽見天幕揭曉未陳細節緣由:

【直到現在它山堰的堰體,到底是修在木樁上還是基岩上,目前仍有爭論。

但它的設計構造不僅是世界級的灌溉工程遺產,其阻鹹、蓄淡、引水泄洪的功能從建成之初到現成,仍在繼續發揮作用】

王元暐沉默:下官一定將它山堰堰本圖多多拓印,讓其流

傳於後世,為後人解惑!

【相比都江堰它山堰這類當地水利工程,溝通兩地的運河工程難度直線向上,其體量必須國家主持才能開展。

但國家開運河的目的不一定是治理洪水,它承擔著航運目的,甚至戰爭目的。

如現在南京的胥河,它是春秋時期吳王闔閭想要討伐楚國,命人開鑿的河道,全長30.6公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運河,直到現在還在航運通行。

同樣秦始皇下令建造靈渠,也是為了運載糧餉深入越,解決大軍糧食補給問題,好讓大秦一統嶺南。

靈渠是溝通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揚越,主持修建靈渠的是監禦史一名為祿的官員,他對我們而言是存在史中的人物,所以我們為他取姓為‘史’,通稱為‘史祿’】

殿內所有人齊刷刷地把目光轉向監禦史祿,陛下一統六

國後將大秦分為三十六郡,設監禦史監禦郡政,沒想到陛下會讓他修建靈渠。

被同僚矚目的祿神色平靜,既然他史書留名,陛下定會將修建靈渠事務交付於他。

隻是...他心底遲疑,不久前陛下還下令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以此通江浙漕運。

他大秦通浚水利過甚,會危及國力吧?

祿悄然抬起頭,想要偷窺陛下神色,看不清冕旒下的麵目。

【靈渠把廣西的湘江和漓江連成一氣,溝通長江水係與珠江水係的人工運河。

在唐時駕駛小船可沿湘江經靈渠進入漓江,往上可一直抵達唐朝都城。

以上前半句話是課本說詞,後半句話是表達唐朝水係發達】

秦始皇&李世民頭頂問號:後人你想表達什麼?

【事實上我們現在說的靈渠當時修建的南渠,史祿在修建水利時根據山川地勢修出北渠和南渠,其修建法很熟悉:先築石堤把湘江河水一分為二,分流至南北水渠之中。

隻是北渠渠體很短,僅兩公裡餘,曆代航運更多的是南渠長約33公裡。

除了兩渠外,靈渠的主體工程有大小天平、陡門、鏵嘴、秦堤及泄水天平。

靈渠讓人驚豔的構想有兩處:

陡門和天平壩

陡門:它何時修築尚無定論,文獻中最早的記載出現於唐朝,它就是我們現在仍在使用的運河船閘。

河運上的陡門(也叫‘鬥門’)是為了解決船隻航行問題。

它把水分段如同階梯儲存起來,當船隻通往上遊時則先關閉後閘,再開啟前閘讓水流平,讓船隻通過。

船隻往下遊通行時:則先開啟前閘讓水流平,再關閉後閘讓船隻通行,這樣就能解決枯水期航行問題】

【最奇特的是靈渠天平壩:集攔水、泄洪、自動調節水位的功能三合一。

能排上遊多餘的河水可漫過天平壩,排入海洋河故道不給下遊帶來洪水威脅。

又能使渠水位長年保持在1.5—1.8米的高度。

相當於靈渠大壩如同一杆秤,說稱二兩決不稱三兩。

正因為‘稱水高下,恰如其分’,所以把靈渠大壩稱為‘天平’。

其中原理直至20世紀80年代咱們打開大壩時維修時才發現,秦人把鬆木以縱橫交錯的排叉式方法,夯實地插放在壩底,其四圍鋪巨型條石,最後用鐵將其鑄牢形成整體,達到‘通三江、貫五嶺’的巨大效果】

桂州刺史魚孟威站在靈渠壩前,撚須為神跡補充:“大壩下遊須用條石片豎嵌砌,塊塊相疊形如魚鱗,讓坡麵不平,才能減阻河水下泄,不讓洪水衝擊壩體。”</p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