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9 章 各行祖師□□(2 / 2)

【經過前輩們的勘測結果和後來對黃土高原的溯源證明,黃土高原是被風吹起來的高原】

風吹出來的高原?

首次聽說的黃土來源的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悄悄豎起耳朵:後人快講!

誰知後人直接放出影像,望著影像聽著講解,眾人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

即使知曉此方世界曆史悠久,武則天聽到早新更新世(約260萬年前)時心中還是忍不住驚訝。

更讓她驚訝的是:黃土高原原本是盆地地形?

而劉徹頗有興趣地看著青藏高原拔地阻擋暖濕氣流進入北方,卻讓強勁的氣流卷起沙粒落到黃土盆地,堆積成山。

不得不說漫天黃沙還挺好看。

他瞪大了眼驚歎:“難怪黃河運不完黃土高原上的土,原來它本身就是沙礫堆積而成。”

霍去病:陛下,請把黃土高原說一遍!

人家名字都說了,黃土高原黃高原,黃土壘成的高原!

【因更新世氣候旋迥,加上黃土盆地東麵是太行山脈,南麵是秦嶺山脈,在地理阻擋下黃沙隻能在黃土地區壘疊成山。

後來經過氣候升溫,進入全新世後(11700年前到現在),黃土高原穿上綠裝成為擁有草場、原始森林的山巒丘阜。

但氣候並不是一成不變,如西周二國兩晉南北朝和北宋明清,就屬於寒冷期,而寒冷期往往又伴隨著朝廷動蕩後期。

對於寒冷期,黃土高原斜

睨天下:氣候變遷俺不怕,俺能行!

一旦疊加人類傷害bafu,黃土高原哭唧唧:俺好像真的不行!】

曹魏

曹丕臉色極為不好,去歲他到淮河廣陵巡察士兵演習,誰知北方大寒竟讓淮河結冰,不得不中止演習。

按天幕而言他大魏正處於寒冷期,正走向朝廷末路?

聯想到後人言司馬懿篡魏,竟然真對上朝廷末路語言…

想到這他臉色更黑了…

朱棣心裡算算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對木材的需求,不由得嘴角微抽:“黃土高原可能真不行!”

朝廷修大殿要好木,富賈要好木打家具定棺材,百姓需要木材燒炭過冬…

樹木成長的速度趕不上他們砍伐的力度。

他想到先皇修山海關長城時,將山上樹木全部砍伐...長城作為邊境預防不當留樹,但黃土高原上得種啊,否則黃河之患永遠無法遏製。

但是...朝廷沒錢啊!

黃河泛濫時選擇把百姓遷徙還是高原種樹?

想到國庫剩餘朱棣心中抽痛,上對韃子下安民,哪樣不用錢?

得讓鄭和多下西洋幾次才行!

天幕輕輕歎了口氣:【如果說秦漢時期,秦始皇和漢武帝還能在黃土高原上彈奏‘森林狂想曲’;

那到明清時朱元璋跟康熙隻能站在坡上大唱:我家住在黃土高

坡,大風從坡上刮過...】()

秦始皇&劉徹:森林狂想曲怎麼彈?為何朕要到黃土高原上彈曲?

⒄想看南漳的《秦皇漢武看我校曆史作業評選》嗎?請記住[]的域名[(()

朱元璋麻木臉:後人打趣帝王他已習慣,你有本事打趣怎麼沒本事將曲子放全呢?

咱想聽!

【歌詞中的大風從坡上刮過,其實是講的就是風力對土壤侵蝕過程。

大風刮刮刮,刮起來的是誰?

黃沙岩石!】

天幕輕咳一本正經道:【自隋唐起在黃土高原的森林線逐漸南遷,黃壤開始顯露,其土質開始加速變化,不斷受到侵蝕。

土壤侵蝕指水力、風力、凍融或重力等外力把土壤及母質(地質構架如砂岩等),將它破壞、剝蝕搬運和沉積掉。

簡單講:土壤內的黏土、粉黏土及含營養物的泥沙被水、風等外力原因,離開依附的泥層主體。

簡單表達:水土流失,植被無法生長。

流失結果:失去黏性的泥土質地變得疏鬆多孔隙,某些地帶的土質透水性極差(二趾馬紅土層),還容易吸水膨脹,遇水成泥直接滑坡】

孫思邈直接換成醫用語:“唔,相當於病人血肉儘失,隻剩下人皮包住骨骼。”

他整理著手上藥材:“到這步病人已是病入膏肓,難以治療。”

如今有了煤餅之法,想必會有樹木留於後世吧?

平日不覺得,經天幕一講就覺得樹重要、土重要、連幼小植物蟲子同樣重要。

他的小童都不敢隨意折草鬥花了,生怕一不小心就成了影響後世環境的罪人。

【對於地質構架:風化、水力等外力對岩石損傷本來就大,偏偏黃土高原最多的是砒砂岩。

這類岩石地質鬆散,結構強度低,很容易被風化侵蝕,落入河中成為粗砂主力。

所以黃河含沙量怎麼不高呢?

岩石成沙、土壤成沙,想要治理黃河永遠都繞不開一個字:沙!】

王景輕歎:“土壤岩石俱變沙,且此沙毫無用處,這才是最讓人頭疼的。”

治河二字好言,可是要做到卻千難萬難。

【為了留住沙水,我們在溝穀兩側坡地種植植被,為了節約成本在溝穀裡就地取材,用黃土修築淤地壩留水、留土、留肥,改善高原環境;

修穀坊:減緩溝壑河水流速,防止溝溪被水衝蝕刷深,減少泥沙流量;

挖魚鱗坑種樹:既能蓄水,又能種樹減輕水土流失;

到1961年底,黃河中遊7個省區共修建梯田1700多萬畝,修建穀坊、淤地壩400萬座造…植樹6000多萬畝,種草1100多萬畝。

我們治理黃河成功了嗎?

沒有,相反黃河斷流了!】

什麼!

李世民等人猛地抬起頭,不可置信地望向天幕:怎麼會斷流?

當年伊水、洛水斷流夏桀亡國,大河

() 斷流周取商代之。

而後二川斷流,岐山崩塌直接葬送西周基業。

那後人呢?

他們是怎麼度過如此危險時刻的?

民間

天下亦是嘩然,黃河斷流聞所未聞之事!

主在黃河邊的百姓特意跑了幾步探頭查看滾滾黃河:“還好還好,大河還在。”

慶幸之餘亦是吃驚:“那後人百姓怎麼吃水?”

他們怨黃河亂發大水奪家人性命,也習慣性依靠它為生。

他們無法想象沒了黃河該怎麼存活?

【我們翻閱史書,曆朝隻有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的記載,無黃河斷流記錄。

曆朝隻有治河千千萬,但絕對沒有讓黃河乾涸治水的道理。

水怎麼就沒有了呢?

60年代有個治理黃河笑話:吃光喝儘!

既然黃河老發洪澇災害,那咱們在它入海前把它全部用光,這不就沒了災害了嘛!

沒想到60年代笑話在1972年實現了,但這個笑話卻一點都不好笑,相反讓人非常絕望】

李隆基詫異猜測:“遇見大旱了?還是後朝得罪上天,天降懲罰?”

【1972年黃河自然斷流後,1999年二十八年裡,黃河有二十二年斷流。

斷流次數達到七十四次,平均每年斷流超過一百天,最長斷流天數為226天,斷流長度為整個黃河下遊!】

【翻開黃河記錄,1972年前僅有兩次人為斷流:

1938年蔣光頭扒花園口致使黃河改道,黃河下遊山東段徹底乾涸斷流;

1960年6月花園口樞紐大壩截流和同年12月二門峽樞紐關閘蓄水,黃河下遊斷流。

除此之外近六十年間並無斷流記錄。

同是黃河災患,我們跟古人的哀嚎截然相反:古人悲黃河二年兩決口,我們愁黃河四年二斷流。

黃河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變成比決口改道更難治理的災難】

諸葛亮揉了揉額角:“難怪後人如此厭惡曆代決口之事。”

張飛很是讚同:“曆代弊端全由後人承擔,是我也罵!”

黃河難纏曆代所見,後朝要治理黃河須得舉全國之力才行。

劉備苦笑,時人都看眼下利益,誰會為後朝考慮?

當年曹操征呂布,攻之不下引沂河、泗河之水灌城,下邳城潰呂布被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