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0 章 番外—傳統節日變遷(2 / 2)

裡一團亂麻理不清!

【此節跟龍抬頭挨得太近,自唐以後慢慢與龍抬頭融為一體,但風俗到明清時仍有影子,現在嘛…上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月一過三月三,三月三日上巳節在古代與春節、中秋節並肩的重節!

上巳節出現於周朝時期,在河邊為舉行除災祛病儀式,並下河洗漱清潔身體,謂之’祓禊’】

一道節奏激烈的歌曲經天幕之手響徹天地:嘻唰唰嘻唰唰,萬土隨苟!…嗯啊嗯…

歌詞很直白甚至俗氣,但…莫名的像河水衝刷腦子,猛地一下就記住了曲調,於是當衛青擔憂地小聲呼喚劉徹時:“陛下,你沒事吧?”

劉徹下意識張開:“嗯?嘻唰唰嘻唰唰,萬土隨?”

???

劉徹&衛青:…

【祭祀儀式跟阿三恒河聖浴一樣,都是為了修潔淨身,除去積穢,確保一年平安。

除此之外還有求子目的:神啊!我要娃我要娃,我要一個大娃娃!】

秦漢之前求子拜:高禖。

道教求子拜:太元聖母、碧霄元君;

佛教求子拜:觀音菩薩。

太平公主收回目光,臉上浮出疑惑:“後人不過花朝節嗎?”

二月與花相會,仕女相聚,撲蝶為

戲,還會用彩綢和五色紙剪成花幡,慶賀花王生日。

這麼有趣的花朝節後人竟不過?

真可惜。

【但三月上巳日並未確認具體,漢朝為了統一把時間定在了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

同時慶祝節日除祭祀外,把重點放在愛情蒙動上:男女踏青遊樂,變相的相親大會】

因神曲而狼狽的劉徹惱道:“陰陽交合乃古之正理,男女踏青遊樂哪裡不對?”

大漢人口甚少,朝廷鼓勵成婚生子有錯嗎?

沒有,為此他還命人將踏青之景刻於磚上,親身提倡遊樂之風,讓爾等後人千百年可見漢習俗之風,難道不對?

【到魏晉時期把上祀節日期定為三月三,一直延續至今。

因魏晉時期經濟聚上層,過節日過得最歡的是貴族文人。

並把快活的方式升級:來來來,曲水流觴走起!

高歌一曲作詩一首,談玄感悟人生是多麼美好!

嗯~王羲之的上祀節就是描寫的三月三節日場景:

永和九年三月上旬,我們在會稽郡山的陰城蘭亭做禊事。

老的少年輕的都在這,這裡有高峰有樹林還有竹子,正是行曲水流觴好時機!

雖然沒得音樂,但是我們有詩有酒,足夠了!

喝了酒暢想人生,死生畢竟是件大事,想想古人感歎人生就過去了。

以上是重慶話版不負責翻譯,這篇蘭亭序價值不在於內容,而是行書的藝術性。

隨性書寫的序帖,連王羲之本人都難以複寫字跡,所以世間

蘭亭序僅一一本。

人人為它癡迷癲狂(),唐太宗深愛它④(),無數文人帝王臨摹它,乾隆甚至在‘蘭亭序褚遂良本’上瘋狂啪啪啪!】

天幕上一張滿是印章的蘭亭序出現在眾人麵前眼前:這就是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

唐初群臣齊刷刷地望向褚遂良:“你臨摹的?”

褚遂良:我怎麼知道?

並且乾隆為什麼要這樣對他?全是印章好看嗎?

深愛蘭亭序的唐太宗氣冷抖:即使它是複本,你乾隆為何要這麼待他?

真正的蘭亭序他要帶著陪葬!

天幕把話題拉回正題;【到了唐代,上巳節打的就是一個與民同樂,皇帝百官在河中祓禊,臨水宴飲,百姓踏青聚會。

踏青的同時也是男女交流好時節,杜甫的‘麗人行’詩句:對此盛況有過描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天幕感歎:【如果能跟長安小姐姐一起踏青,那我是個多麼快樂的女孩?】

唐朝所有小姐姐:來呀!快活呀,一起享受大把時光~

而其他朝代小姐姐則是不滿,曆代就大唐女郎肌膩有骨肉?同是女子她們就差了?

可看到天幕上放出的‘麗人行’舞蹈,舞姿端莊又優雅,脫衣那段破繭成蝶的舞姿…

無人女郎咬牙不服:唐人女子似乎...真的好美。

她們趁院內無人,試著學麗人甩手折腰舞姿,發現身上服飾根本顯不出身段,頓時泄氣:原是她們不配?

不,不是她們不配,是世人讓她們藏在層層布料中不見天日,將此名為:婦德!

【到了宋朝行內斂之風,當眾相親不雅,於是上巳節在漢族消失不見,隆重過節的是壯族、苗族等少數民族。

要是上巳節能傳到現在,說不定咱們還能多得一天假!

壯族、黎族過三月三,他們都連放三天,加上清明節及周末可能連休七天,七天!】

秦始皇:怨念!

劉徹接上:好重的怨念。

李世民好奇:後人很少放假嗎?

朱元璋振振有詞:放什麼假?朝廷那麼多活乾完了嗎?

【雖然上巳節消失不見,但是習俗還是傳了下來。

三月三地菜當靈丹,所以要用薺菜煮雞蛋,給小孩子掛網兜裝雞蛋;

而西南地區不吃雞蛋吃蒿子粑粑;家裡有小孩的要敬娘娘,祈求孩童健康成長。

河南等地會舉行廟會,傳說王母娘娘在這天舉行蟠桃宴,與人間同樂,咚咚咚嗆,熱鬨咧!

但在安徽等地,三月三則是小鬼節,有俗語曰:三月三鬼下山。

太陽落山彆出門,門口燒錢送孤鬼;

把三月三過得最熱鬨的是壯族,最初它是祭祖日,先祖隻有在這日才能享用到祭品。

所以這日壯族準備染花米飯祭祖,按照傳統祭

() 祀完後不能出村動針線,要對歌踏舞歡慶節日。

到現在三月三主要突出歌圩,全麵發展‘歌能下酒,謠可當餐’特點。

把壯族對歌、黎族的打柴舞…辦得熱熱鬨鬨,歡樂得很】

原本排排坐的李世民一家大開眼界:原來壯族歌曲對著唱?

男女對唱,男男對唱,女女對唱,他們舞蹈與中原相比,聽起來也彆有一番滋味。

而且他們的服飾甚美,戴銀帽身穿五色衣,與中原大不相同。

年齡尚小的李泰跟著天幕拍手唱:三月三龍拜山,五穀豐登人丁

旺,百業興好運轉...

李世民聽著小兒L跟著唱,忍不住將他抱起來笑道:“壯族舞姿粗獷倒彆有一番美意。”

今日天幕甚好甚好!

【四月鶯飛草長時節,是踏青掃墓的節氣,所以這月有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清明節。

與清明節相伴的是寒食節!

最初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日,後來湯若望修整曆法,把寒食節定為清明節前一日。

現在寒食節與清明節融合在一起,隻是我們並不遵守吃寒食的習俗。

寒食節主要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介子。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是個小苦菜,為避宮中後妃迫害,不得不逃亡他國。

他在外顛簸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就陪了他十九年。

流亡艱難無食可腹時,介子推甚至割肉做成羹湯給重爾果腹,這就是‘割股啖君’的由來。

後來重耳成為晉文公後不賞介子推,於是他辭官歸隱山林不見,晉文公為了逼他出山相見下令燒山。

最後介子被燒死在柳樹下,隻留下一塊寫著‘割肉奉君儘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的木板。

介子推死後,晉文公孤獨地坐在上王位哀思往日,甚至下令在介子死難之日禁火寒食,這一天稱為寒食節。

後來他率臣祭奠介子時,發現柳樹新生發芽,喜欣若狂地賜柳樹為’清明柳’。

為意示介子重生,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秦始皇眸色疑惑:後人說詞怎麼怪怪的?

春秋講忠德‘委質量為臣,有死無貳,’介子推割股食君是臣子道義之舉,難道不該盛讚?

但介子推何時留下割肉奉君儘丹心,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