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4 章 各行祖師ee(2 / 2)

粗老的茶葉曬乾後難以成形,於是在製成茶餅時加入米膏,再搗拍成餅。

飲用時要把茶餅烘烤成黃紅色,祛除茶的寒性和苦澀味。

在將其搗碎壓成粉末,再添上蔥、薑、橘子等物煮沸飲用】

天幕貼出一個滑稽的大頭小人,上麵配有幾l字:周天子同款,味道好!

看得眾人嘴角一抽:他們吃法有問題嗎?

茶餅堅硬,若不用水煮沸難以入口,才做茶羹飲用,醒酒飽肚兩全其美。

【這種吃

茶法流傳至今,如土家和客家的擂茶:先將生茶葉用擂槌攪拌搗碎,再加入生薑和生米仁等原料投入牙缽擂成漿糊狀,最後加鹽倒入開水即成,故又謂之擂茶。

雲南基諾族把茶葉揉搓成碎後放入碗中,加入檸檬葉、大蒜、山八角、辣椒、鹽等調味,便是一道上桌的涼拌茶菜。

甚至連小日子也遺留梅子茶泡飯,用鹽、梅乾、海苔、芥末等配料,加以熱茶水和飯一起浸泡後食用。

這些都是咱們古時吃茶法的遺存演變】

秦始皇對於茶羹並不感興趣,但對眼前的褐色奶茶卻很興趣地品嘗了一口:唔,很甜,有微微苦香流淌在舌尖。

他微微挑眉:這就是快樂的滋味?

【三國時期時,江南吳地已普遍飲茶,吳國末帝孫皓更是賜茶當酒,因為茶飲而不醉,正好試探臣心境】

孫權大驚:等等,後人你說清楚,什麼叫做吳國末帝?

他才立吳國,就得知末帝姓名?

【到東晉時江州都督上貢元帝茶葉千斤,這是茶葉作為貢茶的最早記載。

但最喜茶葉的不是東晉皇帝,而是佛道諸人,因茶葉葉大,味道澀然,如同人生百味,靜心寧神有助修行。

於是豪門望族將其用來待客,標榜他們節儉、樸素、清廉淡雅,行事有‘尚仁貴中’之風。

自南朝起茶飲又被添加一道神聖光環——祭祀祖先神靈。

以茶作祭最初流行於民間,後來梁武帝為改善貴族厚葬之風,特下旨將茶列為祭品,從此就有了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民間

天幕最後一句深得民眾認同,人生呐就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天大的事也抵不過這四字。

直到這時,街頭有人才想起:哎呀!家裡沒醬了,俺要去買醬啊!

嗨,神跡降臨後隻顧著看天空,忘了自己兩手空空。

跟其他朝代不同是,秦朝庶民眼巴巴地望著天幕,不知道他們這一生能不能嘗嘗茶葉的滋味。

那綠幽幽看著香氣四溢茶葉,是他們完全不敢奢想的珍貴之物。

罷了,努努力,看集市有無烏梅售賣,買些回去做酸梅湯嘗嘗。

好歹是後世皇帝親製呢!

【正所謂亂世飲酒,盛世用茶,我們說的‘茶’字是在唐朝時期演變而來,‘荼’去掉一橫變為‘茶’,於是茶業興盛於唐。

為何茶業興於唐?

1.交通發達,茶葉便於運輸。

大統一國家最大的好處之一是全國協調能力,唐朝南北交通運輸主要靠運河,除運河外陸地交通也是一大運輸利器。

正所謂‘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續,所在山積。

2.僧道代言,信徒值得擁有。

開元以後,北方禪教大興,禪教修行是以坐禪入道,即:在坐禪中對心進行反省觀察,領悟佛陀境義。

為了能入定成功,頓悟成佛,

能安神的茶葉就此上線,廟裡師父都在喝的茶,你信徒不來點?】

曆代黔首:是我不想來嗎?

沒錢啊!

【3.陸羽著‘茶經’,親身為茶站台宣揚。

陸羽的人生非常勵誌,從棄嬰到優伶,再到博學多才,最後還得到尊稱‘茶聖’,也是逆襲流人生模板】

我?茶聖?

陸羽一愣,下意識地轉頭看案上才還在續寫的茶論。

為何是他?會不會神跡說的不是他,而是另有其人?

因為他寫的是茶論而非茶經啊!

並且…茶之為飲,發乎神農,後人當以神農為要才是。

他認為自己當得起茶聖二字,但唐人卻是歡喜不已:咱們大唐聲威大顯啊!

先有詩仙詩聖,現在又有茶聖,與眾朝相比,咱們大唐是獨占鼇頭啊!

開心!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更留有‘茶經’傳世,書中詳細地論述了茶葉形狀、品質、產地、種植、采製、烹飲、器具等茶業之道。

如采茶時間為: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相當於現在陽曆三月至五月中下旬)

煮茶器具:風爐(刻離[火]、巽[風]、坎[水]三卦)、筥、炭檛(鐵棒)、火莢(火鉗)、交床(放鍋用等等,總有二十四樣器具。

書中講整個飲茶流程寫得非常詳細,這種飲茶法被他總結為——煎茶法】

【大唐時期煎茶法與前朝相比,他舍棄了放蔥薑蒜等物,提倡吃

茶品原味,於是唐後期吃茶之加鹽:

1.將茶餅表麵油膏刮開,再把餅茶炙烤,要注意火候,讓茶餅之受火均勻,直到茶葉散發清香為止;

2.待茶餅冷卻後碾羅成粉末,剔除未碾碎的粗梗﹑碎片,再用石磨磨成西粉,最後進行羅茶;

3.將水過濾﹑澄清﹐去掉泥澱雜質,靜止;

4.水初沸時投入鹽進行調味;

5.當水二沸時舀出半瓢沸水,待用,並用竹夾環繞攪動沸水,讓沸水溫度均衡。

6.投入茶粉,倒入半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