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6. 樂思下的兩極,趨於一致的解讀(1 / 2)

然而,除了情感表達之外,樂思還有著更為深刻的內涵。

也就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內涵,所以排練之時不論蔡鬆如何用小手段去營造他想表達的音樂氣氛,秦鍵都能以他自己的演奏方式來填滿對方心中對於鋼琴聲部的需求。

就像沈清辭前不久給秦鍵講述的關於rabuto彈性速度中所提到的一個觀點——用聽覺來判斷音樂速度的演奏者很難整走近音樂本身。

這話不僅試用在肖邦的作品,秦鍵覺得放到任何一部結構嚴密的古典音樂作品中都是適用的。

從15:27到16:03,秦鍵在這個被拉長了36秒的作品中並沒有真的放慢自己的演奏速度。

他是如何做到的?

這一點上,他有自己的小秘密,這是屬於他的。

同樣,這也是另蔡鬆深佩不已的地方,秦鍵確確實實是一個鋼琴的高端玩家,他有著非比尋常的個人技術。

說到底秦鍵還是以個人的方式來演奏了k466,但確實不是錄音cd裡的那個版本。

如果以鋼琴為主角來聽,這一遍k466還是屬於他的,但又完美的和蔡鬆的腦電波配上了對兒。

就有了這一幕。

這種匹配也源自二人對於作曲家樂思深層內含的相同解讀。

雖然二人一獨奏者一智慧,思考的出發點到角度也大相徑庭,但是在得到的最終認識上卻格外相似。

二人在莫斯科的一次長聊中,也因秦鍵和dg錄製的三首協奏曲而起聊了不少彼此對於莫紮特音樂的看法。

蔡鬆對於莫紮特音樂的評價是“明媚與優雅的情調之下所隱然流露的是淺實深的傷感”。

對此秦鍵表示了讚同,這些內外要素共同構建出了隻屬於莫紮特音樂的風格與氣質,同時秦鍵還表示除了音樂內在情感之外,莫紮特的音樂也真實的反映了在封建貴族走向末路的時代裡,人們對於生命、價值、平等等一係列主題的認識。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蔡鬆的認可。

或許兩個人在各自詮釋的時候會采用不同的,甚至是兩個極端的方式,但是最後的終點卻是一致的。

就像這一次的的費加羅婚禮,其故事本事就是一個很莫紮特的的故事——‘一個普通公民為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與貴族進行鬥爭的故事。’

故事就像莫紮特音樂精神的一個麵,兩人在這個麵上早已達了終極共識,所以一遍排演,互看兩眼,足矣。

觀眾席上,所有人都靜靜的欣賞著。

這樣的一幕,這樣的音樂畫麵,實在不尋常。

隨著蔡鬆指揮樂團持續演奏的四六和弦引出了了一段炫技色彩的即興華彩樂段,在將樂曲的情緒情緒以及戲劇性的衝突感最後的**同時,秦鍵更加驚喜的控製起十指。

作為一個鋼琴表演者,在如此一個大的音樂廳裡,他有必要讓每一個觀眾都能聽清自己的演奏,但同時又不能因為過大的音量破壞整部音樂的音量平衡。

雙臂下壓,雙手做指肚觸鍵的一瞬,他將右手的力量又曾加了兩分。

整個大廳內也同時揚起了鋼琴在樂團中充滿張力的聲音色彩。

而衝突再現的音樂並沒有在做持續的對抗。

秦鍵大臂高抬輕落將最後的音符以大隱於世的態度送入了蔡鬆的指揮棒下,鋼琴聲部至此全部結束。

接而整個音樂以一種嘎然而止的感覺在寧靜猶豫的氛圍中漸漸淡去。

這種令人出乎意料的處理方式,也再度彰顯了音樂本身的內在張力。

隨著漸漸淡去的音樂,整個國聲音樂廳的燈光也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緩緩暗了下去。

安靜的大廳,隻剩下了最後的餘音。

可觀眾們的掌聲還沒來得及響起。

“哄————!!”

“嗡!!————”

一瞬間,整個舞台再次響起了燥熱的音樂!讀書祠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