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肖邦大賽的正賽臨近,在八月剛結束的‘肖邦與他的歐洲音樂節‘後,華沙沉寂了沒有多久的街頭再次熱鬨了起來。
因為再過不久,第17屆肖邦大賽的正賽就要拉開帷幕了。
9月12號下午14:00,肖邦研究院召開了一次記者會議,主持會議的是本屆評委團主席拉法特.布蘭哈諾。
這是正賽的第一預熱,也是賽前的傳統。
按照慣例,布蘭哈諾要麵對來自各國記者的采訪,雖然都是些老掉牙的問題,但秉持著一絲不苟的肖邦精神,布蘭哈諾必須帶領著團隊完成這場記者會。
記者會的現場布置的很有人情味,發言席上伴著一個卡通的肖邦玩偶,布蘭哈諾就坐在正中央。
他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不苟言笑,但時不時拿起玩偶擺弄一下的行為還是讓眾多台下記者可以感覺到這個被外界傳聞的過於嚴肅的鋼琴家也有可愛的一麵。
米國記者:“拉法特先生,現在肖賽已經是全球最權威的鋼琴大賽之一,請問1927年舉辦第一屆的契機是什麼?”
布蘭哈諾:“1927年的時候,當時世界上已經有了許多出名的肖邦演奏家,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去演奏肖邦的鋼琴曲,而這些鋼琴家們希望能對波蘭的文化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以便幫助他們更好地詮釋肖邦的音樂。”
“當這一需求被波蘭人發現後,便出現了第一屆肖邦鋼琴大賽。”
“我們需要幫大家找到‘原味’的肖邦。”
荷蘭記者:“關於您提到的——原味肖邦,請問標準在哪裡,是指對於肖邦自由速度的把握嗎?”
布蘭哈諾:“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標準,每一種音樂都有其各自的特點,這不是任何的科學分析可以講清楚的事情,這與音樂的精神內涵有關係。”
“肖邦音樂的最大特點在於音樂中的時間進行,這裡麵有一種特殊的精神解讀,同樣的一首圓舞曲,兩個優秀的肖邦演繹者會用不同的方式來演奏,但呈現給我們的音樂效果絕不可能一樣,或許其中一個會在譜麵時值上做一些延長的處理,而另一個會在整體的節奏律動上下功夫,但無論他們如何理解演繹,最終都逃不開關於音樂在時間上的進行。”
“而想要感受肖邦音樂的速度就必須要抓住波蘭音樂的精神內涵,肖邦在波蘭民族音樂的熏陶下長大,他的音樂裡有一脈相傳的波蘭精神。
德國記者:“那麼我們能否說‘評判肖邦作品的演繹’,其實是存在一個硬性固定標準的?就是您剛剛提到的波蘭精神。”
布蘭哈諾:“不不,其實所謂的抓住波蘭音樂的精神內涵就是接近肖邦,走近肖邦,你知道‘肖邦和他的歐洲音樂節’,其實應該更名為‘肖邦與他的世界音樂節,’因為我們一直都在尋求對肖邦的創新解讀,除了今天出現的已經非常有趣的演繹版本之外,我們還想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如今,對肖邦音樂的很多新發現,其實來自遠離波蘭的華國、曰本等亞洲音樂家。”
“他們的演奏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所演繹的肖邦往往都帶有自己文化的根源,如果一個亞洲鋼琴家來到歐洲,彈奏肖邦的樂曲,卻隻是嘗試著模仿一種‘波蘭味’,那實在沒有比這更糟糕的事情了。”
“一味的模仿,是對藝術的扼殺。”
德國記者:“感謝您的解答,不過說到這一點,似乎本屆大賽的預選賽階段就出現了一個來自亞洲的年輕鋼琴家,他就是用一種複刻般的模仿演繹了各個時代鋼琴大家的肖邦,對此您怎麼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