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4. 開場開場,不可明狀(1 / 2)

</p>

秦鍵動了,在一個巧妙的時機。

當漫天飛舞的音符凶猛的衝向舞台下方那一刻,評委席間的幾人仿佛產生了一些錯覺。

如同布蘭哈諾一樣,這一幕他們也曾在十五年前的那論比賽上見過。

坐在鋼琴前的是兩個同樣的年輕身影。

他們來自同樣的地方,有著同樣的天賦。

選擇了同樣的開場曲目,采用了同樣的開場方式。

以至於阿格裡奇第一時間在腦海中作出的反應是:秦鍵又拿出了初賽時的模仿把戲!這次模仿的是那位她極其欣賞的華國鋼琴家。

同時抱有這一想法的評委絕不止阿格裡奇一人,包括選手席中的一些人以及銀幕前的個彆資深觀眾。

初賽階段,秦鍵的表演方式確實給他們留下了一些心裡陰影,當時就有評委和肖粉坦言了對這種‘在比賽中模仿他人行徑’的不恥。

可就在短短的八小節音樂後,每個懷有此想法的人都不禁麵色一變。

音樂的發展變了,不可名狀的動機是朝著沒有人預料到的地方呼嘯而去。

大廳一時間音符飛揚。

舞台中央的黑白鍵盤上,一雙大手蜻蜓點水般的奏過八小節前奏之後緊接著切入主題。

高音區旋律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低沉綿延。

每一小節中的重音記號都像是被刻畫上了棱角,有情感的強化和延伸。

音樂在瞬間將樂曲引向緊張,而又在瞬間趨於回落。

從而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跌宕起伏。

配合著鋼琴前充滿激情的高大身影,漸漸每一人的心弦都卷進了這洪流之中。

此時,整個大廳猶如沉浸在波濤之中。

抑揚頓挫的錯位開篇為秦鍵的革命練習曲構建出了一種反差式的開場。

這也是肖邦在創作音樂中所擅長的寫作手法。

此二者相結合,在秦鍵的開場呈現出了一種極具戲劇感的舞台效果。

單憑這一點,他已勝出羅伯特半籌。

觀眾們看比賽,聽肖邦,聽熱鬨,他們享受這一過程。

選手們會在音樂之餘去思考。

而評委們必須要在音樂表象之下尋找蛛絲馬跡,因為那裡隱藏著選手們的小心思。

比賽已經進入了第一輪,評委們審視選手的角度已經不僅限於選手們的基本技術和現場發揮,至少在這一輪他們會在選手完成技術表演層麵之上再加一項考核——音樂處理。

音樂處理即作品內核的表達。

而從作品的角度出發。

在肖邦眾多的練習曲中,革命無疑是最激動人心、最能表現肖邦音樂內在張力的練習曲作品。

以單主題為原則以一貫到底的曲目風格讓這首作品成為了肖邦大賽的常客。

幾乎每一屆參賽選手中都有超過兩以上的選手會在初賽或第一輪裡演奏這首作品。

通常提到肖邦這首op10中的‘壓軸之作’就避免不了說到此作的誕生是源於那一次突發的革命事件。

華沙淪陷,一場生靈塗炭。

那麼誕生在如此一種厄運下的作品究竟該如何來演奏?

演奏者們又該從什麼角度出發去體會詩人創作之時的情緒?

這都可以歸屬到現代鋼琴領域內的專業問題。

市麵上人們可以聽到各個時期的各類鋼琴家的演奏版本。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