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場音樂會對於秦鍵都是一次全新體驗。
這種體驗中蘊含著他對新職業的體會。
這種體會隻有在奔波的旅途中才能被發現,在不同的地方,在麵對不同的觀眾麵孔時,他尤為能察覺到。
每一座城市的上空都彌漫著專屬的氣味,這很新鮮。
對於一個職業鋼琴演奏家而言,對一切保持好奇和新鮮感時有必要的。攫欝攫欝
藝術中的人文關懷從來都是玄之又玄,它就在人們生活的街頭巷尾,或是一次談話,一次說巧不巧的聆聽。
聽到林朝歌的小河淌水,秦鍵忍不住的在現場進行了二度創作。
接著就有了那晚的精彩表演。
他得到了老藝術家的肯定,他的小河淌水在網上被流傳,讓人們感受到了西洋樂器與華國民族音樂可以產生何種模樣的火花。
一氣嗬成之下或許是他骨子裡本就帶有的那種得天獨厚的天賦,或許是克裡斯的冥冥指導。&#21434&#21437&#32&#36861&#25991&#23567&#35828&#32593&#32&#122&#104&#117&#105&#119&#101&#110&#46&#111&#114&#103&#32&#21434&#21437
但是不能否定的是秦鍵對於鋼琴音樂一直都有一種好奇,好奇中也一直保有一種敬畏。
當他第一次踏上祖國西北部的土壤,他立馬被吸引。
吸引他的是當地人有趣的方言,還有西都的涼皮和羊肉泡饃。
香辣的涼皮和湯汁濃厚的羊肉泡沫讓他體會到了作為一個西都人的快樂。
一食一餐可以從某種意義上代表一個地域的文化。
三秦大地的美食,和這片古老的土地一樣,散發著迷人的氣息。
鼓樓城下,望著現代的車流人往,回味著嘴裡的濃鬱香味,秦鍵不禁感慨。
在這漫長的曆史歲月裡,或許一盤涼皮,一碗肉夾饃,就足以將古今相連。
這,也是一種體會。
藝術高於生活的點在於它本身更像是一場神奇夢境的體驗,但夢境總不會憑空降落。
歸根結底,生活還是一切藝術的根源。
紮根生活,藝術才能是活的藝術。
或許激流可以不為快而湍急無比,或許大波蘭舞曲可以不為雄壯而專門威武。
或許夜曲的浪漫可以不歸於它隻有優美的旋律。
經過三場國內巡演和一天還算充足的休息,他的思維又重新活躍了起來。
當晚在西都音樂廳的音樂會上,秦鍵嘗試著用另外一種心情來解讀肖邦。
這是一種冒險。
這個冒險並不是莽夫之舉,他在下午的練習過程中做了摸索。
摸索之後他覺得可行。
眾所周知,沒有作曲家就沒有演奏,沒有作品本身演奏者們也無從解讀。
作曲家通過音符為演奏者們提供一種信息源,這種信息源會告訴演奏者們至少應該去從什麼角度出發。
不過並非是演奏者要絕對臣服於作曲家。
作曲家隻是給了演奏者們一把鑰匙,至於寶藏大門背後是什麼,估計連作曲家本人都難以預測。
而最美妙的就在於這個過程中,絕大多數的作曲家,並非總是將信息源闡述得清晰完整。
這就意味著音樂作品變成了一種具有自律性的造物,在一定程度上又擺脫了作曲家本人。
演奏家者從而就可以拿著作曲家的鑰匙去冒險,去尋找冒險的大門了。
秦鍵就冒的就是這樣一個險。
如果讓格外熟悉秦鍵的人來聆聽,首先就會發現秦鍵的肖邦韻律發生了變化。
這種變化在他次日第五站蘭市音樂會上表現的更為明顯。
向來以技術‘控製’自由速度的他,似乎開始有意識的放鬆了對自由速度的製衡。
一路在往北。
這一詮釋風格在第六站銀市的音樂會上徹底形成於他的指下。
尤其是在瑪祖卡演奏上,秦鍵徹底放開了自我的枷鎖。
他的瑪祖卡流動了起來,隻是三場音樂會的時間。
不知那些在肖邦大賽上對秦鍵瑪祖卡大肆詬病的歐洲樂評者聽過秦鍵銀市音樂會之後會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