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張唱片最開始的描述,秦鍵給出了一個很有趣的介紹。
他表示,希望通過以op.28每一首作品調式都不相同的特點來呈現不同的聽感畫麵。
“這二十四首作品,每一首作品都有一個專屬的調性。”
“我深信每一個調性都有著它獨立的色彩生命。”
“有象征著純白初始的c大調。”
“有意味著深藍懷念的g小調。”
“火紅的g大調充滿熱情。”
“棕黃的降b小調充滿虔誠。”
秦鍵一邊說著,一邊在鋼琴上示範著。
他隻是用各曲目的簡小片段加以示範說明,卻給台下帶來了十足的視聽享受。
“e小調像像一個經過繁華都市街口的拾荒者,他在這一刻有些茫然,但他依舊得向著一個方向走去。”
台下的人們聽著耳邊的音樂,跟著秦鍵的樂思很容易的將自己帶入了一個都市拾荒者的角色。
然而不同的畫麵很快就在他們的感官畫麵中就出現了,拾荒者隻是意喻,十字路口也有著四個方向。
不同的方向背後是不同的景象,隻是音樂片段在這一刻終結了。
“降b大調是一個暗戀者,就是簡單的暗戀,它暗戀的可能是一名年在咖啡廳打工的年輕女孩,或是一個正在安靜讀書的戴眼鏡黑發少年。”
秦鍵隨手勾勒出了一個如歌的34拍旋律,現場的氣氛立馬被一種濃稠又帶著焦慮的情緒所包裹,又不乏炙熱。
每個人在這一刻都不約而同的想起了一個人,千差萬彆的畫麵終於在一個落音同時停止。
“f小調可以是一快被啃食完的麵包,或一個被出軌者,它們一樣憤怒....”
...
隻有片段總是讓人抓狂又意猶未儘,但沒有辦法的,更何況秦鍵介紹了幾首。
還有幾首相當著名的曲目他隻字未提。
他從鋼琴前站了起說:“這隻是我在當下所看到的畫麵,或許未來的每一天,當我再重新聆聽這套作品的時候,我會看見不同的畫麵。”
“我希望那個時候會發生這樣的變化,這說明我錄製這套作品的初衷實現了。”
“這是一個值得期待的過程。”
“謝謝大家。”
“嘩——————-————————”
台下的掌聲欲要將整個現場掀翻。
同時大家對於這張唱片的期待感已經拉爆。
秦鍵在介紹的過程中沒有一字一句是在描述這套前奏曲如何如何好聽,也沒有介紹這套作品的誕生過程。
他用簡單的語句和一些簡單的示範像是給台下上了一節生動的美術課或電影課。
讓人們感受到了淡粉色的f大調是如何溫暖,墨綠的d小調是如何深刻。
在後麵的表述中,就連他個人都表示了自己對這套唱片的某種期待。
這讓到場的肖邦迷和直播間前的熱情粉絲又怎麼可能不會被這樣一張帶有‘多重特質’的唱片心動。
台下的人們已經迫不及待的要將這張唱片購回家中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麵鏡子。
隻是在簽售會前還有一個環節。
隨著掌聲的落下,發布會進入第二階段。
現場問答。
記者:“請問的創作構思是源於您的生活經曆嗎?”
秦鍵:“所有的音樂畫麵都來自音樂本身。”
記者:“關於24個大小調色彩是您的原創構想嗎?”
秦鍵:“最早提出將音樂與色彩聯係到一起的是德國人基舍爾,後來這一理論由法國音樂家卡斯特爾實踐,我的老師廖林君專門就這一理論出版了一書,是她引導我走進音樂與色彩這一研究領域。